那是大山深处,“老茶婆”的故事

民艺工坊 2018-12-15 21:05:51

那是使用柴火油灯的年代,那是不通车马的山区。那个年代没有电灯,没有电话;那里的人出门只能步行,翻过高山,越过溪谷,跋涉几十里才能到达集镇。

村中一条小溪穿流而过,溪水清澈见底,小鱼成群结队的在嘻戏觅食,时而绕着水面上漂浮的落叶打转,时而钻进水草中不见了。村尾一座风雨廊桥,桥上供奉着观音菩萨,村民们祈福风调雨顺。村头一棵四五百年的老香樟,郁郁葱葱,遮起了一片阴凉,每到夏季,老人儿童都在大树底下乘凉,人来人往,并看不出大树粗壮了多少,树底下乘凉的人却换了一代又一代。

那里没有物产,仅有的粮食只够温饱,田间地头种些蔬菜,自给自足。在无法种植的崖壁、院角、碎石堆里会种些茶叶。每到清明前后便采一些,制成成品,待有重要客人来,才拿出来冲泡给贵客。据说喝了清明茶,可以明目,眼睛会变明亮。

那里的人与外界保持着极少的交流,那里的方言多到翻过一座山头就听不懂隔壁村说的话。但那里对茶保持着一致的认识,俗语叫“茶哥米弟”,对茶看得比粮食还重。

村头的婆婆已是头发发白,上了年纪身骨却十分硬朗,不仅自己种地,还打理了一片不小的茶园,闲时便往更深的深山挖草药,村里不论谁家有个头疼闹热,就来那点药草应急,往往也是药到病除。

一天,隔壁家的小孩突然牙疼,找到老婆婆,老婆婆看了看,牙龈有些红肿,便上后院菜地旁的茶树上摘了几片鲜叶,让这小孩嚼一嚼,不一会,疼痛果然有了一些缓解,婆婆又摘了一些茶树老叶片,让小孩带回家煎水煮鸭蛋吃,没过两天,小孩又生龙活虎的跑小溪里捉鱼了。

又一日,村尾的阿姐头痛难忍,跑来找婆婆,婆婆稍作观察后,让阿姐靠墙坐下休息,便又到后院菜地了,只见阿婆采了几片老茶叶,放到石臼捣烂,拿来敷在阿姐的太阳穴旁,让阿姐静坐休息,半个时辰过去,阿姐的头痛竟好多了。婆婆又摘了一把茶树老叶让阿姐带回去煎水喝。

这两个神奇的故事,都是老一辈口口相传的良方,在那个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的年代,很多病痛忍忍就过去了,有些疼痛难忍的,便只能用土方法,而茶叶便是最常见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正所谓“茶哥米弟”茶叶不仅是偏远山区人们的必需品,更是中国先民药食同源的最佳例证,人们不仅对茶叶保有需要,更是对茶叶保有敬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