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这和我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华先民们便十分注重对于孩童的教育,并为他们编写了大量优秀的启蒙教材,这为文化的发展延续奠定了基础。
从那些启蒙读物中,我们也能看到古人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
自从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概念之后,中国的教育体系便开始不断发展。
不过在先秦时代,虽然已经有了教育孩童的学校,但是却没有统一的教材。
孩童们大多都是通过阅读晦涩的经典来识字,这让孩童的开蒙面临不小的挑战。
▲李斯剧照
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推行统一文字是秦始皇政治改革的重要一环。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接受“篆文”这一官方文字,秦始皇命令大臣们编写识字教材,用来给孩童们开蒙。
丞相李斯选取了一些常用字,将其按照四字一句的方式排列,著成《仓颉篇》,这也成为我国最早的识字读本之一。
后来又有人写出了《爰历篇》、《博学篇》,这些著作都是将常用汉字进行简单排列,帮助孩子们识字用的读本,这三本书被合称为“三仓”。
▲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仓颉
由于年代较为久远,如今三仓已经散佚,我们也无法得知李斯借助这些文字给孩子们讲述了什么道理和故事。
不过从汉代流传下来的蒙学教材《急就篇》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秦朝蒙学读本的面貌。
《急就篇》是流行于汉代的识字读本,全书两千多字,和三仓不同,《急就篇》中包含三百多个重复的文字,这显然是为书籍内容服务的。
▲《急就篇》书影
《急就篇》全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常见的姓氏名称,每句都是三个字。
第二部分是生活中的服饰器物,每句七个字。
第三部分则是一些文学常识,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句式为七言和四言掺杂。
▲《急就篇》书影
《急就篇》的内容和行文方式都秉承着由浅入深的理念。
孩子们从身边人的姓氏开始,在教材的带领下一步步熟悉身边的事物,这可以让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这是启蒙教育的关键所在。
而且相较于三仓,《急就篇》中并没有太多的生僻文字,而是尽可能选取了生活中最常用的字词,这也是启蒙教材和三仓这类“字书”分道扬镳的标志,这为之后启蒙教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蒙学教材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当时的学者们依然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在识字读本的设计上,在编排上他们力求不用重复的字,同时还要像《急就篇》一样言之有物,让孩子们在认字的时候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最先开始这一尝试的是《开蒙要训》,此书应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略早于《千字文》成书的南梁时代。
这本书本来已经散佚,但上世纪人们在敦煌石窟中觅得了本书的唐代版本,这让我们得以了解此书的全貌。
▲敦煌出土的《开蒙要训》
《开蒙要训》采用了和三仓一样的四言文体,将一些常用字进行了编排,让孩子们在识字的同时能够了解一些常识性的内容。
不过,相比于后面要提到的《千字文》,《开蒙要训》的内容略显呆板。
比如它只是将冰寒、冻冷这些表示寒冷的词汇合在一起,并没有更多的意义,但相比于此前的识字读本,其依然有不小的进步。
比如其开篇的“乾坤覆载,日月光明。四时来往,八节相迎”,就和后来《千字文》的开篇颇为类似,这种对于世界观的宏大展开,对于孩子们而言也是有着一定吸引力的。
《开蒙要训》成书之后,便成为了最流行的启蒙教材。
这一情况直到南梁时期《千字文》成书后,才发生了改变,据记载《千字文》是南梁文人周兴嗣所作,当时其受到梁武帝的委托,为梁武帝的儿子编写一份识字读本。
▲周兴嗣塑像
周兴嗣在接到任务之后,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写出了蒙学经典《千字文》。
和之前的识字读本一样,《千字文》也是用四言的方式写成,但周兴嗣凭借过人的才华将书中的很多段落写成韵文,这让《千字文》读起来琅琅上口,更便于孩子们记忆。
除此之外,周兴嗣还对《千字文》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编排。
▲《千字文》书影
书的第一部分讲述了世界的构成和运行规律,之后又从身边的器物、动物讲到了人的诞生,并将三皇五帝以来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描述。
在讲完历史后,内容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对于孩童品格的养成很有帮助,最后则是周兴嗣劝导孩子们认真读书的话语。
▲《千字文》书法作品
整本书的行文逻辑一气呵成,既能引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又有很好的劝学作用,这令其迅速代替了《开蒙要训》,成为了流行一千五百多年的蒙学教材。
之后,也有不少才子文人试图用一千个不同的字组成千字文,挑战周兴嗣的作品,但他们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书法《千字文》
这也让《千字文》的地位更加尊崇,许多书法家都会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来创作一份完美的《千字文》,这些书法作品的问世,也给孩童们提供了临摹的范本,进一步提高了《千字文》的教育价值。
在《千字文》问世之后,古人便将其视为识字读本的巅峰作品,后世蒙学教材的发展便走上了与《千字文》不同的道路。
第一种新蒙学教材以《太公家教》和《增广贤文》为代表,这些书籍收集整合了当时的谚语,这些内容大多简单易懂,并且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广泛欢迎。
《太公家教》成书于隋唐时期,其中诸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等内容,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增广贤文》书影
成书时间更晚的《增广贤文》在《太公家教》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其中记载的谚语比《太公家教》更加口语化,而且多用对仗工整的韵文写就。
这对于孩子们而言更加容易理解背诵,其中像“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等语句,也成为了人尽皆知的经典。
谚语虽然是民间智慧凝练的结果,但简单的摘录收集还是显得内容太过松散。
在南宋时期,我国最重要的蒙学经典《三字经》问世,其以三言行文,语句多符合韵律,这极大减轻了孩子们的背诵负担,而其内容更是令人折服。
▲《三字经》
《三字经》的内容大致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人的天性,并由此导入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从“为人学,方少时”开始,简单讲解了儿童需要了解的常识。
第三部分从“凡训蒙,需讲究”入手,讲明了学习经典的顺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让孩子预习未来的知识,更是为家长们提供的教学指南。
从“经子通,读诸史”开始《三字经》进入第四部分,向读者概括了中国的古代历史。
最后一部分则是古代蒙学教材必备的劝学内容,这让孩子们在接触了大量知识后,依然对未来的学习抱有期待。
《三字经》对于内容的编排十分合理,相较于《千字文》,《三字经》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行文不受限制,这让其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而其中的教学指南部分更是古代蒙学教材的创举,这让普通人家也能明白正确的教学方法,对于教育的普及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三字经》问世之后,迅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启蒙经典。
直到今天,都还有不少家长将《三字经》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而这些孩子也能从这部古籍中收获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百家姓》书法作品
在这些经典之外,还有部分创作者另辟蹊径,用更加返璞归真的方式给孩子们启蒙,其中以《百家姓》最具代表性。
成书于北宋年间的《百家姓》是将当时最常见的姓氏进行了整合,之后按照符合韵律的顺序编排成的四言韵文。
和其他蒙学教材相比,《百家姓》的内容没有什么教育意义,但是这反而省去了孩子们理解的成本,他们只需要背诵内容就可以了。
再加上姓氏可以和身边人产生联系记忆,这让《百家姓》成为了和《千字文》一样流行的识字读本,它和《千字文》、《三字经》也被并称为“三百千”,成为了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标杆。
▲接受启蒙的儿童
中国作为教育大国,古人对于启蒙教育的重视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独树一帜的。
蒙学教育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古人精心创作的蒙学经典,虽然其中的部分内容因为时代局限性不再适用于当代,但是绝大多数内容仍然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至今依然在启蒙领域发挥着耀眼的光辉。
▲私塾中学习的孩子
参考资料: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徐梓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蒙学辑要》,徐梓、王雪梅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在担忧苏轼命运的同时,她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中国作为教育大国,古人对于启蒙教育的重视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独树一帜的。
怕是第一流的才子也不敢轻易尝试,大家都为琴操感到担心。
从那些启蒙读物中[鼓掌]
帮助孩子们识字用的读本,这三本书被合称为“三仓”。
而这些孩子也能从这部古籍中收获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