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沙丘平台,盛夏酷暑,大秦帝国的缔造者,千古一帝秦始皇,在此溘然长逝。
这是一个充满疑点和争议的历史事件,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个体生命的终结,直接关系到大秦帝国的命运走向,有人说是天命难违,有人说是人为阴谋,真相究竟如何?
历史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必然趋势,在战国乱世中,秦始皇凭借雄才伟略、铁血手腕,横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帝国。
他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将权力牢牢掌控在中央政府手中,从国家层面来看,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巩固了国家统一,然而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也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权力过于集中于皇帝一人之身,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一旦皇帝出现意外,整个国家机器就可能陷入瘫痪,甚至被野心家所利用,秦始皇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事必躬亲,每日批阅奏折重达六十斤。
这种“工作狂”式的执政风格,固然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掌控欲,但也透支了他的身体,为日后埋下了病根,同时也使得其他官员缺乏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一旦皇帝驾崩,无人能够迅速接替,稳定局面,这就像一个公司,所有决策都由CEO一人决定,其他高管只是执行者,一旦CEO倒下,公司就可能陷入混乱。
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腐败,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皇帝的亲信和近臣往往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中车府令赵高,便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掌管皇帝的印玺和符节,可以控制信息的传递和军队的调动,是皇帝身边最得力的心腹,丞相李斯则是帝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这两人表面上对嬴政忠心耿耿,但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对权力的渴望,他们依附于皇帝的权威,享受着权力带来的荣华富贵,一旦皇帝驾崩,他们的地位和利益将受到威胁,他们必然会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权力,甚至不惜采取极端手段,赵高尤甚,他深知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一旦扶苏继位,自己必死无疑,这种恐惧和野心,最终促使他走上了篡权的道路。
嬴政虽然拥有庞大的后宫,子女众多,却始终没有明确立储,长子扶苏,为人宽厚仁慈,颇有政治远见,但因反对焚书坑儒等政策,触怒了嬴政,被贬到边关担任监军。
幼子胡亥深受嬴政宠爱,但缺乏政治经验和才能,嬴政迟迟未立太子,或许是出于帝王心术的考虑,想要保持平衡,避免皇子之间的争斗,这种不明确的继承制度,也为日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一旦皇帝驾崩,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必然会展开激烈的斗争,甚至引发内乱,后宫嫔妃,也可能卷入这场权力斗争,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扶苏的母亲郑氏,以及胡亥的母亲胡姬,都是出身六国的公主,她们背后的家族势力,也可能成为影响皇位继承的重要因素,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秦朝的政治局势更加复杂和动荡,为赵高的阴谋提供了可乘之机。
秦始皇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始终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他追求长生不老,派遣徐福东渡寻找仙药,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这些举动都反映出他对死亡的焦虑和对永生的渴望。
公元前211年,接连发生的三件怪事,更是加剧了他的恐惧,荧惑守心、陨石坠落、“沉璧”事件,这些在今天看来只是普通的自然现象或人为的恶作剧,但在当时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被解读为不祥之兆,预示着皇帝的死亡和帝国的覆灭,嬴政虽然嘴上说着“山鬼”之说,但内心深处却无法释怀,这些事件无疑加重了他心理负担,也影响了他的判断力和决策。
嬴政的性格多疑,这与他从小在赵国为人质的经历有关,他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人充满警惕,即使是对亲信和近臣,也难以完全信任。
在第五次巡游途中,嬴政病重,他询问赵高和李斯是否有话要说,这种试探性的问话,就体现了他的多疑。
他始终没有将遗诏交给使者,而是交给了赵高保管,这或许是因为他担心遗诏泄露,也可能是因为他对任何人都缺乏足够的信任,这种多疑的性格,使得他无法洞察赵高的阴谋,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公元前210年,嬴政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巡游,这次巡游的路线,从咸阳出发,经湖北云梦、北地、邹峄山、泰山、芝罘山、琅邪、会稽等地,行程数千里,历时数月。
表面上看这次巡游是为了祭祀神灵,祈求长生,实际上也是为了巩固统治,宣示皇权,长途跋涉和繁重的政务,使得嬴政本就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七月,巡游队伍抵达沙丘,正值盛夏酷暑,嬴政的病情加重,最终病逝于此。
沙丘平台,酷暑难耐,嬴政的病情日益加重,弥留之际,他口授遗诏,命扶苏速回咸阳奔丧,并继承皇位。
这封决定帝国命运的遗诏,却落入了赵高的手中,赵高深知一旦扶苏继位,自己将性命难保,于是他密谋篡改遗诏,矫诏赐死扶苏和蒙恬,扶持胡亥上位,他先是扣押了嬴政的遗诏,然后与胡亥、李斯密谋,伪造了一份新的遗诏。
这份伪造的遗诏,不仅剥夺了扶苏的继承权,还诬陷他“不孝”和“诽谤”,最终导致扶苏自杀身亡,同时蒙恬作为扶苏的坚定支持者,也被赐死,赵高利用手中的权力,操纵了这场政治阴谋,彻底改变了帝国的命运。
扶苏和蒙恬,都是秦朝的肱股之臣,扶苏为人宽厚仁慈,深受百姓爱戴;蒙恬则是一代名将,统领三十万大军驻守边疆,抵御匈奴入侵。
他们的被杀,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帝国的重大损失,扶苏的死,断绝了秦朝走向仁政的希望;蒙恬的死,则削弱了帝国的军事力量,为日后的内乱埋下了伏笔,他们的死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胡亥继位后,尊赵高为“郎中令”,掌握了实权,胡亥昏庸无能,沉迷于享乐,不理政事,将国家大事全权交给赵高处理。
赵高则利用手中的权力,排除异己,培植党羽,独揽朝政,他残暴专横,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赵高甚至指鹿为马,测试朝臣的忠诚度,将那些不顺从自己的人一一铲除,他的倒行逆施,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个人、体制和政策的综合作用:秦朝的灭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嬴政的个人性格和决策失误,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他追求长生不老,迷信方士,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性格多疑,对臣下缺乏信任,错失了良机;他迟迟不立太子,为皇位继承埋下了隐患。
此外秦朝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也存在着巨大的弊端,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衡机制,一旦皇帝出现意外,整个国家机器就可能瘫痪,秦朝的严刑峻法和沉重的徭役,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民怨沸腾,陈胜吴广的起义,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秦始皇之死,是秦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沙丘之变,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它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浮云]
参考来源:五彩秦安 中国历史常识:秦始皇
有书共读 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才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