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诗中,五言诗占了绝大部分,这也符合唐初和初唐阶段五言诗较多的时代特征,至盛唐时七言诗尤其是绝句占据优势,是盛唐诗的另一个特点,但如之前的介绍,王勃和李白的天才之处在于,无论五言、七言,还是律诗、绝句,都写得好,本篇我们选析《秋江送别二首》: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和《仲春郊外》中的仲春类似,“早秋”指三秋中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因为阳历八月初既已立秋。已经是在他乡迎来了孟秋,江亭边,水中明月随着江水流动。第一句便道出王勃客居蜀中的境遇,停留已久,估计已经不是在蜀中的第一个秋天,客居时送别友人,更添凄凉孤独之感,第二句栩栩如生,我们作为读者,仿佛身在江边的亭中,看江水中的明月,随着水流起伏闪烁。
已经感觉到了流去的江水带来的离别伤感和思念,又看见渡口的树木遮住了离去的孤舟。这两句写得前后呼应,一浪推一浪,把离别的愁绪推向高潮。而在笔法上,仍然体现了王勃的擅于对仗,字字相对,流畅凄美。
归来的船儿和骑马的人,俨然排成了行列,江南和江北的人们互相观望。第一、三字相同,在王勃的七言诗中多次出现,也是王勃喜欢用排比的证明,应该是受了西汉贾谊的影响。但这种笔法用的多了,并没有给诗增色,反而有了雕琢的痕迹,初唐的七言诗,终究不能和盛唐的七言诗相比。
谁说眼前的波澜只是一水之隔,我已感觉到两岸已是两片不同的村乡。这两句寓意深刻,既体现了送别的依依不舍,也委婉的表达了作者的乡愁,和对未来的忧虑,还有那内心深处对功名的眷恋!是不是觉得有些耳熟?你没听错,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和这两句多有相同,盛唐诗中,有很多借鉴唐初和初唐作品的情况。
笔者认为《山中》是王勃写得最好的诗之一,推荐大家一读,就不单独写文章了,后面将开始选析其他诗人的作品。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壮志汉唐宣”,品原创小说《大唐十六剑》,唐风诗词,文化旅行摄影。
世界第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