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远在香港的卫立煌收到周总理的邀请,在阔别7年后,他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时,周总理、朱德等8位国家领导人在火车站热烈相迎,并大设宴席,为他接风洗尘。
不久后,毛主席亲自接见了卫立煌,并对他说:“我们已经17年未见面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你是有功的。”
那么,卫立煌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军官为什么会受到我国领导人如此热情的款待?毛主席又为何说他有功呢?
战功显著却遭到排挤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当时一心想成为革命党人的卫立煌被选为了孙中山警卫队的一员,至此卫立煌便待在了孙中山的身边。
在多次跟随孙中山参与革命活动的过程中,卫立煌接受到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对民主革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并在之后的革命征战中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很快就从一名小小的卫队员晋升为了团长。
在孙中山逝世后,卫立煌的军队被收编在了蒋介石的名下,并在蒋介石的带领下参加了北伐战争。由于卫立煌足智多谋,战术灵活巧妙,很快就击败了敌军孙传芳带领的部队。
这次的胜利不仅让卫立煌得到了蒋介石的赞赏,更提高了他在国民党军队里的地位,还被蒋介石提拔为第14师师长。
然而败军的孙传芳不愿就此被打败,不久后便对蒋介石的军队实行反扑,击败了在徐州亲自指挥作战的蒋介石,随后直攻南京。
而得知消息的卫立煌毫不犹豫地率领军队在龙潭与孙传芳的部队以死相搏,一举歼灭了对方的主力军。
当时国民党内部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团结,屡获战功的卫立煌很快就遭到了其他一些同僚的排挤。
而且蒋介石虽然认可卫立煌的能力,但却从来没有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信。因此对于卫立煌当时的处境并未多加关心!
1932年,蒋介石带领几十万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红军进行“围剿”,当时国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却不是红军的对手。
在前期的战斗中,国军屡屡受挫,蒋介石见形势不妙,便下令:只要谁能打入鄂豫皖苏根据地核心区金家寨,就以谁的名字命名该地。
这时卫立煌勇敢地站了出来,并以自己独有的作战方式和超强的作战能力,成功占领了金家寨,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将该地区命名为“立煌县”。
不久后,卫立煌晋升为陆军上将,得名“虎将”,成为了蒋介石五虎将之一。卫立煌虽然是蒋介石的“虎将”,但他的初心还是希望尊崇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所以在抗战时期,卫立煌对于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极为反感。加上国民党内部的尔虞我诈,使得卫立煌对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大失所望!
1936年,张学良为了逼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抗日本帝国主义,扣留了蒋介石、卫立煌等国民党重要人员,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这件事情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视,党领导派遣周恩来前往西安进行调解。在中共中央和周总理的共同努力下。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同时也为促进国共之间统一抗日战线建立了基础。经过这次事变,卫立煌惊叹共产党人的宽容、大度。
而我党内部的团结、互助、平等和友爱等精神与思想也让他受益颇深。但受限于党派立场,卫立煌不便于我党走的太近!
与中央领导人建立深厚的革命友谊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卫立煌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他秉持着对共产党军队“不干预、不夺权、不搞摩擦”的态度,成为了第十八集团也就是八路军名义上的“上级”。
然而卫立煌的这波操作却引起了国民党其他同僚的不满,但他并不在意,还多次明确表示:只要是抗日的部队,他都一视同仁。
在抗日战争中,卫立煌临危不乱,指挥各部队对日军的进攻进行分割、包围,然后节节抵抗,让日军在战斗中处于进退不得的局面,就连日军华北司令香月清司都感慨卫立煌是真正的“虎将”。
可即便卫立煌尽心抗击日寇,全力牵制日军主力,可防守保定的刘峙却弃城而逃,并将忻口防御阵地暴露给日军,导致日军对该阵地展开全线攻击。
面对这种局面,卫立煌只能率部队增援忻口。1937年10月,卫立煌带领部队和八路军团结一致,并肩御敌,在激战了一个多月之后,终于将日军挡在了忻口一线。
这次战役给日军带来了很大的伤亡,当然我国军队也是伤亡惨重,以伤亡10余万人的代价,歼灭日军2万余人,成为了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虽然这次战役以失败告终,但也削弱了日军的锐气。而作为总指挥官的卫立煌,心情也是五味杂陈。因为他看到了国军与八路军之间的天壤之别!
在战场上,八路军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抗战精神,令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反观自己的同僚,面对敌人的攻击落荒而逃、不堪一击的样子,又让他羞愧不已。
在这次战役中,卫立煌还多次同周总理、朱德见面,一起商讨作战计划,每次见面都让他感受到了共产党人亲切、真诚的态度,更加坚定了他要抗日的决心。
1938年,卫立煌在去西安的路途中,特意取道去了延安,因为当时毛主席就在延安,他想去拜会毛主席,向他讨教带领军队的方法。
对于卫立煌的到来,党中央非常重视。因为卫立煌即是国民党高官,又是第十八集团的上级,如果能够得到他的支持,对我军的处境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所以毛主席下令:卫立煌的欢迎仪式,一定要隆重、热情,在生活上也要让他能够充分感觉到党的真诚。
在民族大义面前,正因为有中国共产党这种壮阔而又远见的胸襟,才逐渐改变了卫立煌爱国的立场。在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只有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才能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这次的延安之行除了令卫立煌感到非常满意之外,对他的触动也非常大,因为在延安,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未来。
卫立煌还一直记挂着毛主席向他提出的困难,所以一到西安,他就下令给第十八集团送去枪支弹药,以及一些生活、医药所需品。
这批物资给了八路军很大的帮助,中国共产党也一直记着他为抗战立下的功劳。
而卫立煌不知道的是,他的一举一动都在蒋介石的监视中,他的这些行为更是被安插在他身边的眼线汇报给了蒋介石。因此,蒋介石逐渐开始怀疑卫立煌的立场问题!
被怀疑亲共遭软禁1941年5月,日军对中条山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根据中条山的地形,这里易守难攻,而且蒋介石派出了重兵把守,没想到却被日军仅用20天就占领了,导致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
蒋介石对此气急败坏,将失利的责任推给了卫立煌,借此免去他的职务,并命他回成都奉养双亲。虽被革职,但赋闲在家的卫立煌却没有闲着,时刻关注着抗日战况。
1943年,日军因太平洋战场失利,损失惨重,一气之下竞对中国发起了一系列战役。此时,蒋介石决定成立中国远征军,奔赴南疆作战。
当时国民党内部出现了纷争,由谁来担任远征军的总指挥便成了蒋介石头疼的问题。关键时候,他想到了卫立煌,于是决定重新启用他,并恢复了他的官职,指挥远征军作战。
尽管卫立煌有三年没能征战沙场,但对于自己的指挥能力却没有丝毫的生疏。他率领部队征战山西、滇西等地,立下了赫赫战功,还被誉为“常胜将军”。
但蒋介石对他的表现却不甚满意,因为他怀疑卫立煌已经有了别的心思。于是在抗战胜利后,卫立煌又被边缘化了!
这次蒋介石派他去了欧美,想以此切断他与八路军的联系。然而消息可以切断,但卫立煌的爱国之心却无法改变。
1946年,蒋介石再次挑起国共之间的内战,国民党军队屡遭惨败,情急之下,蒋介石将在法国的卫立煌召回,命他指挥军队攻打八路军。
这些年卫立煌跟共产党一直秘密保持着联系,双方之间早就建议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此时卫立煌突然被告知要跟自己的好朋友兵刃相向,怎叫他不心乱如麻?
于是他秘密致电中共中央商量此事,得到的答复是让他“相机行事”。
蒋介石原本想命卫立煌回来挽回东北的败局,没想到卫立煌在到达东北后,集中兵力固守要点,不顾战况,一直本着按兵不动的作战方针。
蒋介石哪里知道他心中那个卫立煌早已经消失了,而当下的卫立煌只做有利于人民和祖国的事情。
在解放战争中,因为卫立煌多次按兵不动,导致蒋介石的战略计划泡汤。加之国民党内部又有人提出卫立煌是“卧底”的说法,蒋介石一气之下派人将卫立煌软禁在南京的家中,以待日后定罪。
1948年底,因卫立煌的名字出现在了解放军发布的“43名国民党头号战犯”的名单中,从而洗刷了他是“卧底”的嫌疑。
不久后蒋介石被迫下野,卫立煌则趁机脱身去了香港。原想着只是暂避风头,没想到这一待就是7年时间。
阔别7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卫立煌在香港居住的这几年里,蒋介石曾多次派人规劝他回台湾,都被他严词拒绝。因为卫立煌坚信未来有一天,他一定还会回到中国大陆。
卫立煌这样的决心让蒋介石对他的立场很不放心,于是派人秘密监视他的行动。对于蒋介石的监视,卫立煌了然于心,但还是阻挡不了他热情洋溢的爱国之心。
1949年10月1日,当全国人民都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之时,卫立煌冒着生命危险从香港发了一份电报表示自己的祝贺。电报的内容句句都是他对新中国成立发自肺腑地欢欣。
此外,面对台湾问题,卫立煌也有自己的远见,他让新华社发表了自己写的一篇《告台湾袍泽朋友书》。
以呼吁在台湾的朋友要认清形势,跟着党走,为人民服务才是大家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毛主席对卫立煌的爱国立场非常认同,于是让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卫立煌可以回国了。收到信的卫立煌心情激动的热泪盈眶,原来他那些宽容大度的朋友一直都没有忘记他。
其实卫立煌很早就想回国了,无奈自己的名字曾经出现在战犯的名单上,加上解放后以前的国民党将领都被送去“功德林”改造教育,这使他心有顾虑。
而周总理的这封信终于打消了他心中的疑虑,这下他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到阔别7年的祖国了。
1955年3月15日,卫立煌携家眷从香港抵达广州,在毛主席的精心安排下,卫立煌一行并没有立即回到北京,而是在浙、江一带一路游览。卫立煌看到祖国的变化,心中是感慨万千。
直到4月6日,卫立煌一行人才抵达北京,当时北京火车站挤满了欢迎卫立煌回国的群众,甚至连周总理、朱德及其他几大元帅都亲自到场迎接并且设宴款待。
刚下火车的卫立煌看到这种阵仗十分惊喜和意外,共产党不仅没有忘记他,还视他如家人一样对待,这种大度和热情怎叫他不心悦诚服?
待毛主席忙完手边的工作,也亲自接见了卫立煌。自延安一别,两人已有17年没有见面了,想起卫立煌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功劳,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是有功的。”
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对他的重视远远不止于此,中央人民政府还给予了他极高的荣誉和地位,卫立煌先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人大代表和政协常务委员等要职,为祖国的建设和统一大业继续发挥他身上的余热。
1958年,卫立煌因身体严重不适,住进了北京医院。在住院期间,周总理、朱德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前去探望。
但这位老朋友的身体已大不如前,最终还是没能熬过病痛的折磨,于1960年1月17日病逝,享年64岁。
结语回顾卫立煌的一生,尽管之前他为蒋介石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他能审时度势,在共产党的熏陶下。
产生了积极而正确的转变,选择以人民和祖国的利益为重,走上一条与昔日同僚完全不同的道路。
而且卫立煌对党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大家也是有目共睹。对于一个身经百战、英勇无畏的爱国军人,祖国永远向他敞开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