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英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总统特拉斯被迫下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位皮肤深棕,眼窝深邃的经典印度脸庞的人,他的名字叫做里希·苏纳克。
苏纳克就任英国首相,最开心的自然要属印度人。网络上有人调侃,之前是英国人殖民印度,现如今印度人竟然成了英国的“中堂”,这也算是另一种报应不爽了。
而在更早的2020年美国总统换届选举中,从特朗普手中赢得总统席位的拜登,任命的副总统也是一位有着印度血统的女性:卡马拉·哈里斯。
正当西方政坛出现越来越多的印度裔的同时,美国硅谷的多家科技公司的CEO等岗位,也几乎成为了印度人的囊中之物。
人们纷纷奇怪:
为什么同样是亚洲国家,同样是人口十几亿的大国,为什么欧美对中国进行各种的压制和围堵,却仿佛对印度视为掌上明珠呢?
一个国家里的两种极端只要不是极为恶劣的天气,印度城市的街头通常都是熙熙攘攘的,来来往往的行人,和形形色色的摩托车、黄色的三轮车,构成了孟买街头常见的画面。
尽管刚刚凭借14.1565亿的统计人口数量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是很多对印度有了解的朋友早就认为,印度应该早就超过了14.5亿人口甚至更多。
这些揣测的依据,全都是因为印度那令人无可奈何的基层管理能力和让人感到绝望的民间统计能力。
人口不加节制的增长势必会影响整体的经济发展,但显然,年轻的普拉森特(Prashant)对于这个问题并不怎么关心,在他的眼里,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该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至于人是不是更多了,至少在他所在的这条街上,暂时还看不出什么区别。
普拉森特虽然只有二十多岁,却也早早地就接手了父亲的工作,在孟买的街头经营着一个脆球摊位。
这种印度街头的特色食物有着许多外国人难以理解的做法,却是很多印度人人工作休闲之余的小吃,同样是同一座城市里的贫民窟的孩子永远渴望的美食。
普拉森特无疑是幸运的,他有一个不善言辞但是敢想敢闯荡的父亲。父亲从以挖矿为生的村子里走出来,来到孟买,从一个矿工,变成了一个商贩。
就在普拉森特出生的那年,老家大他六岁的堂哥和同村的两个十几岁的孩子,一同被埋在了云母矿洞里。
普拉森特这样的年轻人,也无法理解印度这样爆炸性的人口增长对于这个还在发展中的国家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要进行一种不可思议的增长,才能满足所有国民的温饱问题。
可当这个国家的政体事实上一种松散的联盟,高层没有有效的行政管理能力,基层又没有统一的行政建设;当10%的人占有了整个国家财富的76.3%,最富有的那5%人口拥有全国财富的68.6%。就会出现这样的孟买:
一部分人住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的大平层里,喝着法国空运来的红酒,俯瞰着的是脚下脏乱不堪的贫民窟。
一座城市,仅仅用一堵墙,就能划分出清晰的天堂和地狱。
一个孟买,折射的是整个印度,这个国家有百分之十的人能纸醉金迷,却有近六分之一的人每天都挣扎在饥饿的困苦中。这样大的贫富差距让印度在前进的道路上,永远都有一条腿跛着。
谁会无聊到拦住一个瘸子的去路呢?
不能出去,不愿回去和上文介绍的普拉森特相比,库马尔(Kumar)的生活就是另一番景象,出身当地商人家庭的他从小就读于印度的私立学校,并顺利进入大学攻读IT行业,并申请了到美国留学深造。
毕业之后的他进入了硅谷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公司的高管是他的叔叔,而他也在短短时间里,成功成为了公司中层。
这样的生活是很多印度中产家庭和小富家庭的孩子普遍的生活,他们构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印度的另一面:
喜欢出国攻读IT和医学、热爱辩论、轻松地融入西方生活、以及为印度骄傲。
常理来说,在一个贫富差距悬殊,大部分人生活条件并不理想的国家走出来,尤其是去发达程度更高的西方国家留学的人,内心难免产生的是一种自卑心理。
可印度的绝大部分留学生一反常态地,不单不自卑,反而会十分骄傲自己的国家。
他们会在网络上评论各个国家的发展,最终总会带上一句:还是孟买最发达。
他们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因为几乎自出生开始,他们就一直生活在西方的价值观下。
和大部分的平民不同,这些有钱人家的印度孩子,并不会接受印度政府提供的免费教育,而是花钱上私立学校,这些继承自殖民时期的私立学校,从教育体系到知识体系,完全搬自西方的教育模式。
从社区到学校,自小的生活环境将他们与印度街头那些平民、贫民窟里的贫民,广大农村的人隔绝开来。虽然同样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却仿佛处在两个世界。
而相比于东亚人、非洲人,印度留学生以及印度裔在西方并没有受到多么严重的歧视,其原因仍旧在于早在殖民时期,英国人为首的白人就已经习惯了印度人在身边晃来晃去。
再加上和东亚的儒家文化圈的价值观与西方世界相处不太融洽,非洲裔一直在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与白人们斗争,早早地就接受过价值观“殖民”的印度人自然看起来就亲切许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英国人很轻易地就接受了顶着一张印度脸的苏纳克成为英国首相,而华裔再怎么努力和优秀也成为不了硅谷高层。
正是由于这些走出印度的印度人带着和西方世界根本没有差别的价值观,所以他们可以轻松地融入进西方人的圈子里。
并自然地无视西方资本的累积背后是肮脏的血泪史,且天然地认为西方的道路就是印度的道路,并且按照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今天西方国家如何发达,明天印度自然也如何发达。
是以他们在推特等网络媒体上不遗余力地吹嘘着自己的国家,并且时时为印度而骄傲,因为他们眼里,印度终究要成为今天西方国家的样子。
同样,他们也轻易不愿意回到印度,因为他们知道印度真实的情况,他们在西方国家,提前享受未来的印度。
这就使得印度的大部分平民在日渐增大的贫富差距中叫苦不迭,而那些一心期盼着印度以西方道路发展的人才却不愿意回到印度去。
越来越难解决的问题致使越来越多的人流出,而越多的人才资源外流又使得问题更加难解决,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和孟买的一堵墙就能分开天堂和地狱一样,一张互联网,能让虚拟和现实的印度,共同出现在印度人的世界中。
可是回看印度的历史,一个能创造出佛教这种宗教的国家,其价值观中的平和、博爱、以及在思想和精神上的超脱追求,与西方强调利益的零和以及引申出来的程序正义和私利神圣是截然不同的。
雅利安-旁遮普人的种姓制度让印度的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思想价值观念也随之天翻地覆,再加上近代殖民时期西方人对印度人的价值观的灌输和影响,印度人传统的价值观已经被人为阻断,遗留下来的名词变成了包装和粉饰新的价值观的外衣。
西方人并不排斥印度人,因为今天西方接触到的印度精英,其实是长着印度外表的思想上的西方人。
当然西方人也不会完全接纳印度人,就像南下的白色的雅利安-旁遮普人在推行种姓制度时,不会让皮肤发黑的达罗毗荼人和他们有着同样平等的权利一样。
军事上的野心和无力翻看世界地图我们知道,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一块半岛型的大陆。
印度的北面是亚欧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挤压形成的高耸绵延的喜马拉雅山脉,向西是中东地区及非洲大陆,向东是中南半岛以及东南亚大大小小的岛屿,向南则是广阔的印度洋。
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印度客观上很难对欧美等西方国家构成实质上的军事威胁,而印度想要有国际影响力,就要有着事实上压制周边诸国的军事实力,这就是尼赫鲁所谓:
“印度要么成为一个大国,要么就彻底销声匿迹。”
这也是印度自建国开始一直以来的对外作风,即尽可能通过军事上的远交近攻,扩大自己的控制领域和地区影响力。
巴基斯坦与印度常年存在冲突,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很大程度上受印度影响和控制。
中南半岛上的南亚国家由于有着孟加拉湾的存在,没有受到印度的影响,但军事实力方面也不及印度强盛。
可当前印度的军事影响力也就只能扩张至此,西面的中东地区及非洲地区,属于西方国家的利益区。
北面的喜马拉雅山脉后的土地他们也曾尝试过,结果是众所周知的一败涂地。
可是在国内的矛盾和问题没有有效解决方法的情况下,印度需要一个外部的强大的假象敌向外释放群众情绪,这正迎合了西方国家遏制我国的心思。
所以与我们的遭遇截然不同的是,印度的军事装备总能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印度也乐得高价购买西方先进装备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
这也侧面影响了原本就没有进行多少工业化改革的印度国内军工体系和军工能力的严重不足。
多少年来,人们乐于调侃的印度制造的光辉战斗机、阿琼坦克、维克兰特号航母,不单单充分证明了印度军事工业的严重缺陷,也成为了国际上其他人的笑柄。
而印度军队的整体训练、管理和作战水平也并不让他的对手担忧,在自家港口用自家对地导弹炸沉自家潜艇早就成为坊间笑谈,而摔飞机更是家常便饭。
一边是通过军事影响力来转移内部矛盾,扩大国际政治影响力的强烈需求;另一边则是阿斗一般扶不起来的本土军事工业和军事能力。这样的现状使得西方国家不单不忌惮印度得到先进武器装备,还希望这种现状能够保持,让印度成为国际军火市场上持之以恒的冤大头。
试想,一个买来零件和说明书以及工具都没有办法拼起来一个完整产品的上瘾卖家,你是拒绝再卖给他东西,还是继续向他推销更好更贵的产品呢?
独立的代价印度的独立绕不开一个人:甘地。
这个被印度人称为“圣雄“的印度独立的关键人物,事实上给印度留下了至今难以解决的难题。
甘地是一个殖民时代在西方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律师,他所接受的教育实际上是西方框架中的价值观。
这样的知识背景是他后来提出“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思想具体表现在行动上,就是静坐反抗,这其实来源于印度传统种姓制度中对于辩经的崇尚和对于劳动的鄙贱。
所以我们很奇怪地发现,印度的独立是靠着印度人不工作、不吃饭、不喝水、静坐而来的,这样的独立与其说是抗争而来,不如说是英国人施舍而来的。
可是世间的一切得到,背后都有价格,英国人的施舍自然如是。印度人对于这份独立极为看重,他们立刻就投入了反西方主义的苏联共产主义阵营中来。
可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印度获得独立的代价是让英国留下了一个钩子,这个钩子不单单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已经被彻底改变的价值观,还有整个国家的运作系统和经济模式。
它使得印度在苏联的大厦骤然崩塌之际,轻易地一拽,就让印度以另一个身份重新钻入西方构建的框架中去。
殖民地对于融入西方体系有着天然的优势,殖民时期就跟着宗主国为虎作伥的殖民地尤其如此,他们早就摸清了宗主国的喜好和厌恶,知道宗主国的秉性和脾气。
当他们以另一种身份再一次进入这个体系中时,他们其实并没有离开过,只是换一个名字以更加隐秘的方式做着相同的事,从前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即便如今的印度的宝莱坞时不时就拍一个比超级英雄更夸张的英雄片,把英国总督海扁一顿;又或者出动现代化部队,以雷霆万钧之势打败邪恶的敌人,拯救瑟瑟发抖的白人。但都没有让西方国家有什么反应。
同样的,即使印度总理莫迪今天在这个会议上说印度要做地区的领导者,明天要成为世界体系的决策者,都没有西方国家说过什么驳斥的话。
即便印度因为GDP超过英国而满世界撒欢的时候,英国佬也没站出来痛骂。
原因在哪里?
原因就在于,印度的经济产业高度依赖基础经济作物、基础手工产品、以及低成本矿产的出口。
这些出口的创收,又有很大一部分通过进口高端工业品、刚需工业产品、能源等,大部分流入了西方人的口袋里。
印度就这样成为了西方的世界经济体系下的一环,处在下位的印度只要没有脱离这个体系框架,没有发展出从下位跃升到上位的技术和产能,它就永远没有威胁到西方国家根本利益的能力。
这就是那个钩子的威力,它让印度从殖民地变成了一个心甘情愿的“被经济殖民国”。即便是把他从屁股底下请到了桌前,这些人对他做的,也还是七十多年前那些事。
一个之前被当成椅子坐的人,即便他现在努力坐在了桌前,他也只是想要在桌子上分到一口汤,而没有想掀翻这张桌子。
更何况这个人为了坐在桌前,早就将自己的嘴作为交换的代价缝上了一半,即便他胃口再大,他也吃不下多少。
结语
人口的过度增长、基层管理和和建设的缺位、松散的邦联和难以弥合的宗教、民族矛盾,让印度内部时时刻刻处在四处爆雷的境地中,而谋求独立大国地位的他们,又在独立之初就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西方掌控的世界体系中去。
殖民历史的死而不僵、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民众思潮的蒙昧固化、西方国家的哄骗捧杀...
正是这些枷锁锁住了印度前进的脚步,也正因为这些枷锁,西方国家可以毫无顾忌地支持、亲近、拉拢、驱使这个南亚大国,而不怕被其反噬。
现在我们再问,为什么西方国家从来不围堵印度?
因为印度在自己独立的时候,就亲手让西方国家堵死了自己真正进步的道路,成为了一颗想要跳出棋盘而不得的、实力强劲的棋子。
诚然,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会为了自己国家真正的独立和进步付出自己的一切,可在当前的印度和世界,这样的付出是一种悲壮的杯水车薪。
:韦上青
责编:王
英国的中堂可不是印度的中堂那么好当
还没轮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