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东北野战军7纵副司令贺晋年调离,担任新成立的11纵担任司令。没多久,上级将辽南军区司令曾克林调任担任副司令。
可在回忆中,他说上级准备让他担任7纵司令,原纵队司令邓华准备担任兵团司令,可计划没有实现,他就留下担任副司令了。
曾克林可是进入东北第一将,率领16分区四千多人部队,在挺进东北后,短短几个月扩编部队达到七八万之众,后来这些部队编入到其他纵队当中。他担任辽东军区副司令,1946年10月改为3纵司令。
在他的回忆录中,说自己离开3纵在1948年3月。
可在1947年8月,上级就将4纵副司令韩先楚调任3纵,韩先楚指挥部队打秋季攻势、冬季攻势,难道一个纵队有两个司令?从其他任何资料中可以佐证,韩先楚在1947年秋当3纵司令,而曾克林另有任用,或许早已经调任辽南军区司令员,肯定不是在1948年3月。
辽沈战役前,上级将他调任7纵。据他回忆说,上级准备将7纵和9纵组建一个兵团,邓华担任兵团司令。如果这样,他接替7纵司令。至于兵团为何没有组建,或许因为战斗形势,也或许其他因素。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7纵此时没有副司令,原副司令贺晋年调离,担任11纵司令。
从1948年3月,冬季攻势结束后,部队进入休整期,在军事上和政治上整训。没有战斗,副职空缺显得不是很要紧,可在辽沈战役打响前,部队已经酝酿打大规模城市攻坚战,是打长春,还是锦州有过一段过程。既然大战在即,每支部队都要配备好部队干部,加强军事工作。
至于上级有没有向他所说,要成立兵团,知道的人并不多,找他谈话的是罗政委和刘参谋长。而非在作战会议上提出了的,在很多资料中也没有找到相关信息。
不过,那时候东北部队已经成了两个兵团,就是萧劲光指挥的1兵团和程子华指挥的2兵团。在辽沈战役中,萧劲光率部围困长春,程子华率2兵团指挥攻城、阻击等。这两个兵团部前身是前线第1、2个指挥所,并不具体指挥哪支部队,根据作战任务划归部队给他们指挥。与1949年成立的兵团,固定哪几个军是有区别的,至于是否成立第3兵团不得而知。
曾克林在东北打仗,从任职上与很多人相反,也是四野少见的情况。
其实这种认识有误,1948年8月成立的两个兵团部,没有固定指挥的部队这没错,但是1947年成立的两个前指是有具体指挥的部队的,因为当时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在北满,与南满和冀察热辽相距甚远,通讯不畅,所以成立两个前指,当时叫南满前指和冀察热辽前指,后来分别改称第一和第二前指,分别指挥各自军区所属部队!即南满前指指挥南满军区所属部队即第三、第四纵队和几个南满独立师和军区所属地方部队;冀察热辽前指指挥冀察热辽军区第八、第九纵队和1948年3月成立的第十一纵队和冀察热辽的几个独立师、骑兵师、炮兵旅以及冀察热辽军区所属的地方部队!但是这期间也有个别情况将东总直属部队交给两个指挥所指挥的。总而言之,前指是有自己直属部队的,两个兵团部没有,这是因为要准备打辽沈战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