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米芾的一首中秋诗,想象瑰丽,韵味无穷

幸福有味是清欢 2024-09-16 02:46:04

月满中秋,情满人间。

中秋,是一个关于团圆、关于思念、关于美好的节日。

中秋,是一家人围坐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的温馨时刻。

关于中秋节,也留下许多美丽而动人的民间传说,如嫦娥奔月,如吴刚伐桂,再如玉兔捣药......不仅增添了节日的神秘色彩,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

今天,读一首宋代书法家米芾的中秋诗,诗中借用两个民间传说,使得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大意】

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银子般泛着白光,在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

如果天上没有专门负责修理月亮的匠户,桂树枝恐怕会撑破月亮。

【作者简介】

米芾,北宋时期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其书法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尤以行书著称,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米芾为人清高,性格豪放不羁,不善逢迎,一生官阶不高。他嗜石成癖,被后世誉为“米颠”。

1097年,米芾在涟水任军使。在此期间,米芾修建了一座楼阁,命名为“海岱楼”,成为他闲暇时登高望远、挥洒才情的场所。

【简析】

中秋之夜,米芾登临海岱楼,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海岱楼的壮丽景色和自己内心的情感波动。诗中运用的两个民间传说,更是展现了他那不循常理、奇思妙想的一面。

“目穷淮海满如银”

意思是,极目远眺,那浩瀚的淮海之上,月光如水倾泻,将整个水面染成了银白色,波光粼粼,美得令人心醉。

首句即以宏大的视野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无垠的宇宙空间之中。

“目穷”,言目力所及之远,诗人的目光仿佛能穿透重重夜色,直至视线的尽头。

“满如银”,描绘出月光倾泻而下,将海面映照得如同镀上了一层柔和而明亮的银色,美不胜收。

这里既写出月光的皎洁与纯净,又营造出一种清冷而祥和的氛围。

“万道虹光育蚌珍”

意思是,月光如同万道绚烂的虹霓,轻轻洒落, 蚌壳也趁着明亮的月光,孕育着珍珠。

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月光比作万道虹光。“万道虹光”,并非实指彩虹之光,而是借喻月光如同万道绚烂的虹霓。

“育蚌珍”,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蚌只在月圆之时孕育珍珠。

此处借用民间传说,不仅丰富了诗的意境,也增添了诗意的深度与广度,美好事物的诞生,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与自然的滋养。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意思是,如果天上没有专门负责修理月亮的匠户,繁茂的桂枝,是否会撑破那轮皎洁的明月。

尾联两句,笔锋一转,由眼前的美景,引向对天上月宫的遐想。

“修月户”指的是传说中为月亮修补瑕疵的工匠,引用“玉斧修月”的民间传说。

传说月亮形如圆盘,由七宝(指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月面凹凸不平,太阳光只有照在凸处才会变得明亮,平时有八万两千户人家专门负责修理月面。

这个典故也吸引了后人的关注,苏轼曾诗云“从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谢翱也曾说:“修月仙人饭玉屑,瑶鸭腾腾何处热。”

此诗中,诗人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暗示如果月亮没有这样的支撑,或许会因为自身的重量而向西倾斜,甚至损坏。

这样的想象既富有童趣,又充满了对宇宙奥秘的敬畏与探索。

【结语】

品读整首诗,如同置身于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之中,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的感悟,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那份宁静与超脱。



0 阅读:34

幸福有味是清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