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闲下来脑袋里面还是会不时涌现出不少有趣的想法,趁着年前最后几天和大家分享分享。
最近南京2023年度的GDP成绩出来了,1.74万亿同比增4.6%,稳居全国第十位。虽然各区的全年数据还没有公布,但基本的结构排名应该和去年变化不大,江宁区和江北新区还是排在前两位,且两者差距并不大。大家普遍认为江北新区未来超过江宁区是新区发展的一大分水岭,将是新区成功的最好见证,但个人认为就当下而言超越与否其实并不重要。
01 新区的任务当年搞江北新区的目的是什么?往大的说是南京需要在长江以北建立一个辐射西部和北部的战略支点,这个支点南京如果不立,那就是把南京对于中西部的影响力拱手送人,比如说合肥。往小的说,南京主城发展陷入瓶颈,需要更多空间、更多人,更多产业,以老主城为中心,当年最符合这个条件的整体板块就是津浦铁路-三桥之间的大片未开发处女地,而且基本没有太多的拆迁成本,需要大力投入的主要就是过江通道。
另外江北新区还肩负着一个任务就是发掘经济的新引擎,开辟新赛道,包括芯片、新能源或其他附加值更高的,具备国之重器的高尖端产业。
因为如果还是靠常规的城市扩张模式发展,人口增长和商业发展虽然没有太多问题,但城市整体经济实力并不会因为这个扩张过程而获得显著提升,所以南京发展江北不是简单的城市蔓延。而是希望新区能够创造新的经济模式、组建新的经济结构带领南京获得跨越式的发展,甚至在未来有底气对钢铁、对化工说不,可见江北对于南京有多么重要的使命感。
但是现实层面,江北新区的实际管理范围却包含了新区想要取代的传统重工业重化工板块,经济数据层面同样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新区如今这么高的GDP虽然看起来确实很不错,成绩很好看,但问题是到底有多少是钢铁和化工,又有多少是通过这些年发展高科技产业获得的?江北现在距离当初设定的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很显然我们很难做出明确的回答,也看不到具体的数字。
02 不破不立个人觉得江北新区想要在新的科技路线上走得长远,走得明白,与旧有经济结构包括数据层面的脱钩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大家才能真正看清江北这些年新经济发展的进步与成果,从中也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如果江北新区不准备像浦东一样通过整合浦口和六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行政区的话,那么现有江北新区直管区的范围或许应该适当缩小。
既然江北的主要任务是开辟产业层面的新战场新赛道,又何必眷恋华丽虚无的数字。耀眼的数字看多了不光很容易迷惑众人,有时候也会迷惑自己。当然这里不是否定钢铁和化工的重要性,只是南京如果想要更进一步,依靠传统支柱产业已经没有发挥空间,而且巨大的环境压力摆在那里,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张,至少江北新区的主要目的不是重化工。我觉得胸怀大志的江北要敢于舍弃旧有经济结构下的成绩,丢掉历史的包袱,轻装上阵,以全新的姿态大步向前。
而且从统计的角度来说,一开始把钢铁和化工所在区域的GDP算到江北新区直管区里面其实并不明智。这很容易让江北新区真正的高成长性被埋没掉,被弱化。
比如200亿-600亿的过程,是一个400亿的增长,倍数变化有3倍。但如果非要加上一个不相干的较大基数比如2000亿,同样是400亿的增长,就变成了2200亿-2600亿的过程,前后变化上只有1.18倍。
显然后者虽然让总成绩看起来好看,排名更靠前,但也明显弱化了成长性。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正是目前江北面临的一个问题,江北在高新科技上的增长被较大的重工业产值所稀释,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大家正确认识江北新区的进步和成长。
03 聚焦专一而且当下明显处于资本的收缩期,资源要素本来就比较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聚焦和专一才是新区发展中较为理性的做法。应该把焦点更多放在研创园、商务区以及北站的打造上。
10年之际江北一波大城建势必陆续兑现,实现城市空间和逻辑层面的巨大升级,人口和资源效率得到质的飞跃。不管是道路、快速路、地铁、高铁站、CBD包括地下城的推进,目前江北整体都保持较为理想的推进状态,即使之前有困难,也陆续克服,城建层面我丝毫不担心,但是产业层面呢?
研创园作为新区产业发力的主体,其发展已经非常成功,这几年的成绩也非常不错。10000余家市场主体、614家高新技术企业、326家规上企业、40家备案新型研发机构、2家独角兽企业、28家培育独角兽企业、30个院士团队……短短数年从一片荒芜到取得这样的成绩,这种内在实力的迸发让人叹为观止,江北研创园比大家想象中的还要优秀得多。
但即便如此距离江北想要达到的预期高度,实现让南京可以对重工业说不的底气,显然还有不小的距离。留给新区的时间不多,留给南京的时间更少。
前有苏州后有合肥,南京面临的竞争压力并不小,而这一战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就看江北。时间有限资源有限唯有聚力一心,心无旁骛,江北才能以更高的效率尽可能多地给南京做出经济层面上的贡献,助力南京在城市之林的比拼中获得更多的筹码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