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销毁”也不卖给我国,现在又想让我国买,这是为何?

少一点离别泪 2023-09-14 19:44:12
在此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每天接收精彩内容、看到不一样的故事

有句话说“时势造英雄”,而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今天,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合作。然而有些转变不仅是时势所造,也反映了当事方对权衡和选择的变化,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意图和心态。

比如英国之前宁愿销毁也不卖给中国,现在反而来寻合作,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一、英国态度的180度大转弯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正处于急需提升海军实力的时刻。面对的是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和日趋复杂的安全环境。这时英国的一艘“无敌级”退役航母赫然进入我国视野。这艘航母不仅拥有先进的导弹和雷达系统,还曾是乌克兰战争的主力军。从技术到战功,无不体现其世界一流的水平。

我国当时深知,这艘航母若能买入,不仅能够为我国的航母技术发展提供宝贵的素材,还可能开启与英国的深度合作。这样的双赢局面本应引得双方都愿意接洽和完成这项交易,结果却是英国在我国以高价成功拍下航母后,突然一百八十度转变态度,咄咄逼人地宣称:“宁可销毁,也不卖给中国。”

这个突然的“转脸”无疑给我国以极大的震撼,不仅因为这将导致我国无法获得这艘宝贵的研究对象,更因为这是一次在公众面前的公然羞辱。英国的这一决定也成为我国内外政策和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转眼到了2023年,曾经英勇无比、自视甚高的英国突然再次出现在我国面前,这次却是以一个“急需出售老旧巡洋舰”的姿态。这样的大转弯不禁令人反思,当年的“宁可销毁”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而今天又是为何突然变得如此急迫?

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自身实力的减弱和战略需要的转变。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还能依仗自己的海军实力和科技优势,以一种“选择性”的态度来决定是否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那么现在这种“选择权”显然已经不复存在。

多年的军备维护和更新压力让英国自知力不从心,因此急需找到解决方案。此时他们不得不回头看向曾经轻易拒绝的中国。另外当年拒绝与中国进行合作,英国或许考虑了多方面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战略安全、国际形象和内外压力。如今在经济和战略压力下,这些因素似乎一扫而空,只剩下“急于出售”的现实需求。

从“宁愿销毁”到“急于出售”,英国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大转弯。这不仅反映了对方内外战略的短视和失误,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自主发展道路的正确性。正如一位资深专家所言,就算白送我们也不要。

在英国态度的大转弯背后,其实是我国实力的飞速崛起和英国自身的战略困境,这无疑是我国持续发展和自我强化最好的回应。

二、前因后果

中英两国都是全球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体。这场关于航母的“交易戏剧”实际上反映了两国在各方面的战略博弈。对于英国来说,当年拒绝出售航母可能出于对中国潜在军事威胁的考量。

随着英国经济的滞胀和军队预算的减少,他们迫切需要出售一些资产以缓解财政压力。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一个有能力支付高价的买家自然就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对于中国来说,这一拒绝出售的行为进一步坚定了自主研发军事装备的决心。事实也证明,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三艘自主研发的航母,并在许多其他方面也取得了突破。

尽管英国现在出现在中国面前,希望出售他们的退役巡洋舰,但是这一次,中国的回应是决绝的。这里面涵盖了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层面,中国已经有了自主研发军事装备的能力,不再需要依赖别国。二是尊严层面,中国已经崭露头角,成为世界大国,不再需要接受别国的“施舍”。

对于曾经的背信弃义,中国不会忘记,但也不会气馁。今天的中国不仅在军事装备上,而且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都走在了自主创新的道路上。

结语

“宁愿销毁,也不卖给中国”可能曾是中英合作的一道坎,但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地跨了过去。今天的中国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和自信,不再需要别国的“施舍”。这也是对英国当年行为的最好回应:真正掌握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

0 阅读:5

少一点离别泪

简介:少一点离别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