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升级太宗朱棣为祖,不是给生父腾太庙位置,而是要捆绑销售

宋安之 2022-05-30 23:05:03

明成祖朱棣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初为燕王,后以靖难之役推翻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为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驾崩,上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114年以后,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嘉靖帝改朱棣太宗庙号为成祖,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长期以来,关于嘉靖帝为明成祖朱棣改庙号之事,一直有这么个说法流传颇广,那便是嘉靖帝在继承堂兄明武宗的皇位以后,是一步步提高生父兴献王的地位,最后更是要将其“称宗祔庙”。

是尊其庙号为“睿宗”,不过神主进入太庙的话,太庙位置有限,明太祖朱元璋是不能动的,论血缘疏远的话,就应该将朱棣这个太宗请出去。但朱棣功劳太大,嘉靖帝不敢动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将朱棣升级为“成祖”,这样就不用动朱棣了。顺延下去将明仁宗朱高炽请出太庙,再将父亲兴献王神主入太庙。

那么是不是这回事呢?

这么说吧,这个说法根本不对,嘉靖帝让父亲“称宗祔庙”和改朱棣庙号为成祖,是同步进行的,但并非是为了给父亲进太庙腾位置所为,这是两码事。要说两者之间有联系的话,倒是有的,是带点“捆绑销售”的意思,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一、朱棣不用改庙号也是“百世不迁”的,根本不存在为了腾位置升级成为“成祖”的。

一般来说天子的祠堂被称之为太庙,规制为天子七庙制。开国皇帝居中,左右三昭(第二、四、六世)三穆(第三、五、七世)。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八年改建太庙,只立了一庙而有九间寝殿,供奉神主,称之为“同堂异室之制”。

最初的太庙,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前,就已经入主了四代。因为明太祖追尊了四代,高祖为德祖、曾祖为懿祖、祖父为熙祖、父亲为仁祖。至太祖驾崩以后,神主供奉在西二室。

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将追尊四代神主入太庙,所以明朝的太庙很早就已经人满为患,到了明宪宗死后,就遇到了“升祔”太庙无位置的尴尬。

不过这个问题并不算问题,因为至早在周朝时就有了解决方法,那便是将世系较远的神主迁出太庙,名曰“祧”。而且参考“祖有功而宗有德”,开国的太祖或高祖,还有继开国皇帝之后定天下的太宗,无论传了多少代,世系有多远,一般是“百世不迁”的。像在周朝,周文王和周武王有大功德,是特立专庙,称之为“世室”,与始祖后稷的庙,都是永远不会祧出的。

明宪宗的儿子明孝宗,就参考了迁出世系较远的神主这个解决方法。不过当时朝堂上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是借此机会,应该恢复天子七庙古制,以明太祖朱元璋居中,将追尊的四代祖先都迁出太庙。

一派以礼部尚书周洪谟为首,认为还是保持天子九庙制不动为好,以德祖为始祖,只迁出懿祖就好。同时考虑到明太宗朱棣的特殊的地位,确定明太祖朱元璋和明太宗朱棣效仿古制应该是“百世不迁”的。

明孝宗最终采纳了原样不动建议,议定在太庙之后,别立祧庙。以德祖为始祖而不迁,然后第一个祧出世系最远的懿祖,为父亲明宪宗神主“升祔”太庙腾位置,之后再以此类推的迁出世系远的祖先神主。

可以说按照古制来说,朱棣这个明太宗并不需要迁出太庙,是“百世不迁”的。到了明孝宗在位时期,更是确定了朱棣永远不会迁出太庙。

毕竟朱棣的历史贡献太大了,是他当年造反,才有他这一系成为帝系的辉煌,不然的话,他这一系,顶了天上限也就是亲王。甚至可能早被建文帝朱允炆废了王位,后世子孙成为平民罢了,所以这个功劳对于朱棣之后的皇帝来说,可以比肩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之功。

后来嘉靖帝改变的太庙制度,应该是参考了孝宗时期认为应该恢复天子七庙古制那派大臣的建议,废除了“同堂异室制度”,恢复天子七庙古制,是分建专庙,以明太祖朱元璋居中。明太宗朱棣功德隆赫,特建“世室”,规制较之三昭三穆六庙特崇。

可以说即使嘉靖帝改变太庙制度,也并没有废除明太宗朱棣“百世不迁”的待遇,这点依旧是延续了明孝宗时期的定制。

既然明太宗朱棣已经“百世不迁”了,那么后来自然不存在嘉靖帝为了给已经追尊为兴献帝的生父“称宗祔庙”腾位置时,要迁出世系最远的朱棣的神主,因为朱棣功劳太大,不敢将其迁出,所以升级其为“成祖”,就不用迁出的无稽之谈。

这个说法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很多人将当时的历史混淆在一起,没有认真研究。加之嘉靖帝时期,追尊生父兴献帝“称宗祔庙”和改朱棣庙号为“成祖”是同步进行的,还有嘉靖帝修改了太庙制度,自然使很多人相信这个说法,是以讹传讹流传广泛。

二、为什么嘉靖帝改朱棣庙号为“成祖”呢,关键原因是要“捆绑销售”。

嘉靖帝是一个很聪明的皇帝,以毫无根基的少年外藩入继大统,没有被武宗母亲张太后等架空,能坐稳皇位长达45年之久,也是罕见。

当然他的聪明不只于此,在位45年时间中,起码一半时间躲在后宫炼丹,还偏偏没有大权旁落,御下之术可谓炉火纯青。

不过他的聪明并没有用到正经的地方,没有好好治国理政。在位前期为了集权,彻底掌握大权,是通过“大礼议”与文官集团展开拉锯战,搞得是乌烟瘴气。在位后期则是怠政,不顾百姓死活,只是牢牢把握住权力罢了。

在“大礼议”之中,受伤害最重的是明王朝的统治体系,因为正直的大臣都被嘉靖帝或是罢官或是冷落。而不讲道德伦理,一味阿谀奉承的小人反而得到重用,这种风气对于之后明朝的官场并不是什么好事,使得小人更容易当道,官场风气不正,起到了恶劣的副作用。

而受益最大的是嘉靖帝已经死去的父亲兴献王,从兴献王成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并且是“称宗祔庙”。嘉靖帝继承了伯父孝宗一系皇位,结果孝宗却成为“皇伯考”,如同旁支一般。

嘉靖帝在完成“称宗祔庙”这最后关键一步,可谓是又一次践踏了群臣底线,虽然有第一马仔张璁的鼎力支持,但也遇到了不小阻力。

不过瞌睡了有人送枕头,在嘉靖帝琢磨如何顺利完成这件事时,有个罢官的扬州府同知丰坊,不甘心被罢官,又看见支持嘉靖帝的诸臣都是荣华富贵享受着,于是上书嘉靖帝,建议追封兴献帝为“宗”。

这可太不符合规矩了,毕竟兴献帝可是一天皇帝都没有当过,被追封皇帝已经是烧高香了,竟然还要给上庙号。更讽刺的是丰坊的父亲丰熙,当年可是通过“哭门”反对嘉靖帝的急先锋,丰坊就这样“背叛”了父亲。还好的是,丰坊上书并没有得到什么,反而被世人唾弃,落得一片骂声,归家以后郁郁而终。

不过丰坊这么一起头,有了引子,嘉靖帝就可以借题发挥了,经过部议,最终决定兴献帝庙号为“睿宗”,神主入太庙,位在明武宗之上。

说起来嘉靖帝这也是太过分了,父亲兴献帝一天皇帝都没有当过,根本不能称宗的,却称了宗。明武宗在时,兴献王不过是藩王臣下,结果入了太庙,反而还在武宗之上。

所以嘉靖帝遇到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不过狡猾的嘉靖帝用了一招“捆绑销售”。

在上谕礼部修改太宗朱棣庙号时,先是说道:“朕为我国家之兴始,皇祖高皇帝也。中定艰难,则我皇祖文皇帝也。二圣同创大业,功德并焉,宜称祖号”。

然后话锋一转:“我皇考献皇帝躬备大德,是以延及朕身,入嗣祖位,宜荐宗称。矧今大享已成,议奉皇孝配将”。

最后改朱棣的庙号和谥号,再为父亲兴献帝上庙号和谥号,要求“同日异时行礼”。

嘉靖帝这么一夹带私货,实在让大臣没法反对,因为反对,就意味着这是否定太宗朱棣的功绩,继而是否定朱棣一系所有皇帝,这就不是反对和否定嘉靖帝一个人了,这顶高帽子可不是谁都可以承受得住。

又冠冕堂皇地说道父亲兴献帝对于他有着生养之恩,以这个大功劳来说也可以“称宗祔庙”了,虽然是歪理,但也勉强算一个理由。

最终大臣们再不愿意,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任由嘉靖帝这般胡来。而嘉靖帝借此事,也是彻底树立起自己的无上权威,牢牢掌握了大权,举朝上下,不是听话的大臣,就是被打压得不听话的大臣,再没有人反对,为自己之后二十多年不上朝只炼丹打下了牢牢基础。

当然改朱棣的庙号和谥号,还有另一重用意。朱棣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小宗入大宗的皇帝,而嘉靖帝是第二位皇帝,朱棣的雄才大略无需多说,嘉靖帝这样抬高朱棣位置,无非就是变相抬高自己,还有提醒大臣我嘉靖帝也如同成祖一般出身,自是有一番文韬武略。

不过苦了朱棣这个已经入土一百多年的皇帝,本来他被称之为太宗是求之不得,毕竟太宗庙号不只是“宗”字庙号中的极品庙号,含金量最高,而且还是二代皇帝中有成就者的标配。

朱棣虽然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可以称之为二代皇帝,但毕竟是篡位得来的皇位,前面还有一个建文帝朱允炆。能得太宗庙号,对于他来说,就是最大的肯定。

这点可以参考汉太祖刘邦第四子汉文帝,本来只是代王,历经父亲太祖、大哥惠帝、嫡母吕后统治时期。吕后死后被大臣推举为皇帝,至于惠帝的儿子后少帝自然是被废了杀之。

汉文帝继位以后开启了“文景之治”,颇有作为,所以虽然只是西汉第五位皇帝,却享受了二代皇帝的待遇,死后被上太宗庙号。

因此对于朱棣来说,太宗庙号是最适合他的庙号。但嘉靖帝改他庙号为“成祖”,又改了谥号,就是把他架在火上烤了。说好听点,这是认为他也是有着如同开基之主的大功劳。说不好听了,在明太祖朱元璋是开国皇帝的情况下,升级朱棣为“祖”,这不是变相骂他重新打天下,再开天下,是个乱臣贼子吗。

这点聪明的嘉靖帝肯定想得到,不过他可不会顾及自己祖先的感受。为了自己的目标,什么追尊祖先行为,不过是披着大义外衣图自私之事,全自己私心罢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1 阅读: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