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对于保险行业来说似乎是既喜又悲,在“利差损”、经济周期、房地产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保险业度过了一个极其艰难的上半年,行业出清加速,降本增效成为主旋律。竹杖芒鞋轻胜马,下半年的市场似乎又是另外一番风景,保险业拿起了“竹杖”,穿起了“芒鞋”,轻装上阵在下半年迎来了久违的业绩反转。2024年即将过去,也必定成为保险业波澜壮阔的一年,四个关键词让你了解2024年的悲与喜。
财经观察站 作者:晨曦
关键词:利差损
何为利差损?它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预测的投资收益率高于实际获得的投资收益,导致保险公司支付给保单持有人的利息或回报超过了其投资收益,从而产生亏损的情况,简单的说就是保险公司总投资收益率与总负债成本率之差。在利率下行的周期里,利差损成为保险业盈利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2019至2023年,保险公司的总投资收益率波动下行,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为例,4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在2023年的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2.68%、3.00%、2.60%和1.80%,而2023年热卖的保险产品预定利率高达3.5%,平均负债成本约为3.1%。
2023年利差损成为了保险业普遍亏损的重要原因,特别是资管新规后,理财产品打破刚兑,而具备保底利率的保险产品却被贴上大大的“刚兑”标签。在规模至上的考核引导下,各家保险公司不惜打价格战,抢夺市场份额。甚至每次监管指导降低预定利率,有个别保险公司渠道都会借机提前 “炒停售”。
2024年上半年在利率下行的压力下,利差损的问题持续暴露并不断凸显出来,特别是2024年一季度披露数据的76家寿险公司中有40家亏损,主要集中于中小寿险公司,利差损是部分中小寿险公司面临阶段性危机的一个主要“元凶”,“利差损”越发成为行业性的大问题。利差损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威胁寿险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稳定性,最终可能导致破产并危及投保人利益。所幸的是,下半年监管机构及保险机构迅速调整预定利率,降低负债端成本,另一方面三季度股市回暖一定程度减轻了资产端的压力,利差损的风险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关键词:高管频换
险企高管变动也是2024行业一大热点。今年以来,保险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两大核心高管岗位发生了62次变动。10月22日,中国人保迎来了新任党委书记丁向群;11月29日,中国信保宣布王浩接任党委书记。丁向群不仅是中国人保历史上首位女性一把手,也是目前我国所有中央金融企业中唯一的女性一把手。
2024年9月30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公告称白涛先生因工作变动辞去本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职务。
10月30日,中国人寿发布公告称,选举蔡希良为公司第八届董事会执行董事。公司于同日召开第八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选举蔡希良为公司董事长。
12月18日晚,中国太平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王思东因年龄原因,辞任该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提名薪酬委员会成员及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席。同时董事会宣布,尹兆君,现任该公司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及总经理,获委任为该公司董事长、提名薪酬委员会成员及调任该公司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席,并不再担任公司副董事长及总经理。
12月2日,光大永明人寿召开会议,宣告重大人事任命,孙强不再担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改由总经理张晨松暂代相关职责。
分析来看,2024年险企高管密集焕新潮显示出年轻化、专业化仍是高管变动中的一大趋势。越来越多的“80后”高管走向台前,担任保险公司的核心职位。
另有银行背景的人士跨界来到保险业或由其他金融领域重返保险业;具有头部险企从业经历的高管前往中小险企任职董事长、总经理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关键词:低利率
2024年9月1日起,根据之前监管部门下发的相关通知,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全面下调,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2.5%执行,预定利率超过上限的普通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3%时代将成为历史,保险业正式跨入“2”时代,也标志着保险产品也进去低利率时代。
这次从3.5%到2.5%甚至只用了一年,3%以上的保险产品9月份月全面下架,预定利率的快速下调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业内人士认为,预定利率上限的下调不仅将直接影响储蓄型保险产品的预期收益,同时也可能引发保障型保险的保费上涨。
针对本次下调预定利率上限,农银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调预定利率上限,建立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将提高负债成本的弹性,帮助险企有效应对经济周期波动。但是市场利率的不确定性也将增加险企相应的风险管理难度。当下利率市场化趋势愈发明显,保险公司需要采取更灵活的投资策略,并强化风险对冲能力。
由于当前国内的利率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银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进入“1”时代。同时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自今年年初以来显著下跌。可以说,长端利率水平已经跌破了险企长久以来的合意价位,受国债收益率的走低,包括债券在内的固收类投资产品的收益率亦出现下滑,这势必给险企的投资“基本盘”带来严峻挑战,此外,资本市场的波动也给险资通过股票投资以博取绝对收益的操作带来考验,利率下行已经不是一个趋势了,而是在进程之中,那么保险不可能在这个进程中独善其身,保险行业应该即使调整策略迎接低利率时代挑战。
关键词:抢滩养老金融
12月1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将从36个城市试点推广到全国。这也标志着中国个人养老金市场开始全面发展。
保险业在个人养老金融领域持续发力,不断丰富养老保障产品供给。
从“一张保单”到“一种生活方式”,泰康保险在传统寿险的“负债端”和“投资端”二维结构中,加入了医养康宁的“服务端”。“支付+服务+投资”三端协同,构建起了新寿险模式。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泰康充分发挥商业模式特色,发挥耐心资本优势,全面发力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自觉融入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落实到机构养老实践中,为大众提供从养老筹资到医养康宁实体服务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中国人寿升级让养老年金领取年龄与法定退休年龄接轨,更好匹配各年龄段人群的养老保障需求。截至2024年12月12日,个人养老金产品数量合计941只,其中,保险产品数量为165只,产品已经非常丰富。
中国太保总裁赵永刚谈及服务银发经济,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时表示“保险业应积极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在负债端、资产端和服务端融合发力,打造‘产品—投资—服务’生态闭环。”,一方面要丰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供给,助力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是发挥跨周期资产配置专业能力,发挥长期资金优势,积极布局养老服务,持续为养老资金管理贡献力量。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支持不同人群养老金融需求、拓宽银发经济融资渠道、健全金融保障体系、夯实金融服务基础、构建长效机制等五方面提出16项重点举措,并明确了2028年和2035年养老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目标。随着《指导意见》出台,保险业在中国式养老事业中的定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这也为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方向和政策支持,将更好助力保险业为构建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贡献力量。
关键词:重回万亿市值
资本市场回暖让保险公司尝到了甜头,保险业利润大为改善,总体来看,前三季度,85家财险公司总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3056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净利润507亿元,同比增长13.6%。根据公开披露的上市险企的三季度报,从主营业务来看,五大保险公司的整体保费增长仍然稳健,前三季度上述险企合计实现保费收入2.2万亿元,同比增长6.29%。
中国人保、中国财险、中国太保等公司均公布了亮眼的三季报,三家公司不约而同的提到业绩预增受到资本市场回暖的影响。中国人保公告称,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38.30亿元到379.31亿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33.27亿元到174.28亿元,同比增长65%到85%。中国人保称,集团在夯实经营基础的同时,叠加资本市场回暖影响,总投资收益同比实现大幅增长,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幅较大。中国太保公告,预计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人民币370亿元到人民币394亿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预计增加约人民币139亿元到人民币163亿元,同比增加约60%到70%。
资本市场的春风,吹暖了保险巨头们的口袋,10月保险股大涨,保险公司市值猛增,国寿股份、平安集团均回归万亿市值。同时,保险公司也在加大对资本市场的配置,除了逐步提高了权益资产的比例,险资在一些优质公司上频频举牌,例如长城人寿通过多次增持,举牌无锡银行和赣粤高速,新华保险增持上海医药和国药股份,持股比例超过5%,进一步加码医药行业。
从这些举牌行动可以看出来,险资对股市的长期看好,特别是选择分红稳定、增长潜力大的蓝筹股和成长性行业。同时,险资等长期资金加速入市也强化了市场的稳定性。可以说保险公司在第三季度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伴随着亮眼的数据,对于2025年似乎可以有更多的期待。
结语:
2024年,对于中国保险业提出了诸多挑战,“利差损”、“低利率”时刻提醒着保险企业防范风险,2024年对于中国经济也是周期性调整的重要一年,保险公司更应该适时调整自身经营策略,保险公司更需要思考如何能长远发展,穿越周期,更应该回归“保险姓保”的本源和初心。上至国家金融稳定,下至普通家庭财产安全,保险公司是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穿越周期的重要压舱石,通过“资金—资本—资产”的良性循环,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2024年告诉我们传统的模式亟需改变,新的一年更应该摒弃过去的粗放发展思路,真正拥抱价值,做“耐心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