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何重用小人?自古忠臣吃不开,背后有什么原因?

好哥聊历史 2022-10-13 13:21:13

说起小人,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这是人活在世躲不开的。小人进入官场,就是贪官、奸臣、酷吏,这也是我国古代官僚体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喜欢忠臣和好官,毕竟这些人的存在,百姓的日子会好过很多。但是对于皇帝来说,似乎更喜欢任用小人。那么这些人有哪些好处呢?

朱棣

一、皇帝重用小人的原因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就引出了第一条原因,小人对皇帝比较依赖。忠臣都是君子,人际交往淡泊如水,保持一定距离感。但是小人不像忠臣那样,他们会竭尽全力满足皇帝。这些人身亡把柄众多,经不起调查,所以相对于忠臣来说,小人需要取得皇帝的信任。一旦失去信任,随便挖一下他们,哪条罪行都能扳倒他们。这种有把柄在身的人,等于别人捏住了小辫子,一般比较听话,是皇帝比较喜欢的。

第二,小人能帮皇帝做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皇帝虽然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但是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比如北宋的宋神宗,就因为屡遭臣子顶嘴而郁闷不已,他愤愤地留下一句话:“朕快意事一件也不得做。”比如皇帝想铺张一下,想修建工程,一定有正直的大臣跳出来反对。如果皇帝想杀哪个人,也会有人站出来劝诫。皇帝的很多行为都是受到限制的,很多事做起来都不是很方便。

比如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陈瑛就充当了打手身份。朱棣刚刚称帝时,很多忠臣忠于建文帝,对此朱棣非常不满。陈瑛深得朱棣的信任,上任后就搞出了一件大事,将支持建文帝的忠臣全部抄家,甚至株连九族,比如曹国公李景隆、隆平侯张信、尚书雒佥等都受到牵连。连明朝的两位驸马爷梅殷、胡观都因陈瑛弹劾而死于非命!陈瑛心狠手辣,因工作“出色”,朱棣就任命他为左都御史,可以说,他做了朱棣想做而没敢做的事情。但随着朱棣的皇位逐步巩固,他也知道陈瑛没有利用价值,且积累的怨恨太多。最终于永乐九年,陈瑛落得个“得罪下狱死,天下大快之”的下场。

武则天也是一位特别善用“小人”的人。为了打击唐朝宗室势力及相关的反对势力,武则天大兴告密之风,成就了来俊臣之类的“小人”官员。但是,当武则天的地位稳固之后,就把来俊臣、周兴之类的酷吏清除,以此收回民心,“请君入瓮”的成语就是反映这一事件。小人容易激起民愤,激起民愤之后,皇帝把这些人处死之后可以获得民心,而且权威更高。对于小人,皇帝可以随时要了这些人的命,而忠臣不一样,杀了忠臣,民怨沸腾,天天被骂,综合比较,皇帝还是愿意找小人做事的。

第三就是,如果小人是个贪官,虽然生前聚敛钱财,但是最终的结局都不是很好。他们倒台之后,这些钱财还是到了皇帝的手里。换句话说,皇帝可以接着这些贪官的手来敛财,而且不会受到任何指责。毕竟都是贪官做的,又不是皇帝做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就是这个道理哦。

和珅

二、吃不开的忠臣

有了小人,下面再讨论下他的对立面——忠臣。忠臣虽然鞠躬尽瘁的为一个国家,为王朝贡献自己的一切,可是最后能够善终的少之又少。 那么忠臣和皇帝之间有什么恩怨?古代忠臣为什么大多数都不能善终?在郝哥看来,性格因素是导致忠臣结局悲惨的主要因素。

忠臣中最著名的要数岳飞了。自从后背刻上“精忠报国”的那一刻起,岳飞就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但是他被秦桧、王氏、万俟卨和张俊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死于风波亭。岳飞能落得如此下场,主要是性格执拗,坚持迎回二圣,试想,皇帝的爸爸和哥哥回来了,宋高宗自己这个皇帝怎么会愿意呢。岳飞的忠心,忠到了皇帝不喜欢的地步。凭心而论,一个脾气倔强、固执,不听别人的意见,执着于自己看法的人,至今在职场也是不受领导喜欢的吧。

岳飞

第二个因素是,很多人之所以名垂千古,成为人人敬仰的忠臣,就是因为他们得罪了皇帝,没有善终,大部分被冤杀错杀,落得悲剧的结局。悲剧能触动人的同情心,调动善心,引起共鸣,符合人们认知与道德需要,可以说没有悲剧的结局,就没有对这个人是忠臣的盖棺定论。所以说,很多官员并非不忠心不作为,只是他们没有悲惨的结局,没有获得“忠臣”的定论。

这里要举的两个例子是明朝的大忠臣杨继盛和杨涟。杨继盛看不惯奸臣严嵩,向嘉靖皇帝弹劾严嵩,死的时候,在牢里用吃饭的破碗自己给自己刮去腐肉;另一个是杨涟,他是魏忠贤的死对头,由于弹劾魏忠贤被入狱,死的时候,所有肋骨被锤断,被钉子钉入耳朵,最后被大钉子钉入脑袋而死。这样的死法可谓震古烁今,他们二人也成为忠臣的代表。放眼明代,不是缺乏好官,但是由于没有悲剧结局,没有定性为忠臣。没有跨入“忠臣”的门槛,自然就谈不上吃得开吃不开了。

杨涟

第三个因素是,忠臣不能满足领导需要。每个人的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精神需求,大多数时候都是由于心理得到了满足。毕竟领导也是一个正常人,溜须拍马的人可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那些会说场面话的人,都只是耍嘴皮子,根本没有真正的实力,这是太绝对了。那些忠臣大多只会闷头做事,一点都不懂搞人际关系,也不懂得讨好领导,自然不受欢迎。更何况古代皇帝不是一般的领导, 拥有绝对的权力,很多忠臣被冤死的原因就是因为过于直白,没有考虑皇帝爱不爱听,才会给自己造成冤死的后果。如果能把好话说得委婉一些,也不会落得悲惨的结局吧。

三、忠心不一定有用

最后,还要纠正一个误区。忠臣不一定有用,皇帝可不靠忠心来维持稳定,小人不一定不作为,不一定没有能力。比如,北宋奸臣蔡京,他当政期间,社会救助制度堪称历朝历代之最,推行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真正惠及百姓。此外,在教育方面,蔡京主持了“崇宁兴学”,在全国各地建立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在一起的学制系统,发展太学,恢复并设立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对宋朝的教育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嘉靖时期的名臣胡宗宪,击败了之前屡战屡胜的倭首徐海,抓住了大海盗汪直,暂告平息了两浙的倭患。这位“海防先驱”,就是严嵩一党一手提拔上来的。而反观明朝很多直言纳谏的言官,反而在整治作为上表现平平,反而不及奸臣有能力。

再举一个忠臣的例子。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个严酷的刑罚,株连九族。诛九族便是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出嫁的小姑、出嫁的姐妹、外祖父、外祖父等等。但中国历史上,有个被诛了整整十族的人,也就是说连他的朋友在这场浩劫之中遭了大难,林林总总大约有873人,整整七天才被诛杀完。他就是明朝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方孝孺。

为何方孝孺被诛杀了十族呢?原来,1398年,燕王朱棣挥师南下,靖难之役爆发,1402年到达都城的朱棣特意留了方孝孺一命,因为念及他是天下文人领袖的身份,想要借着他的名声盖住自己篡位的事实,打算让其写下一份诏书,然而遭到了方孝孺的拒绝,朱棣震怒之下将其杀害,而后还诛其十族。传说腰斩后,方孝孺还以肘撑地爬行,以手蘸血,连书十二个半“篡”字才断气。方孝孺这种铮铮傲骨,据理力争,纵然万劫不复,纵然国破山河,也要求得心中安宁的精神是后人推崇他的原因。

然而,这位儒生并没有太大的政绩。还以靖难之役为例,朱棣起兵的时候,只有区区八百人,而稳坐大明中央的建文帝朱允炆,掌握着天下几乎所有的军队,最终还一步步地输了,落得个“下落不明”、“生死不知”的下场。这其中,方孝孺除了出个反间计,几乎没有其它作用,提不出建设性意见。而这种忠臣,对于建文帝朱允炆来说,又有多大用途呢?

其实,无论在任何集团或者国家,完全意义上的忠奸通常都只占少数,大部分人都处在中间位置。处于时代潮流中,很多人做出了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这是无可厚非的,所以我们评判一个历史官员,不能简单的用忠奸来下定论哦。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