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1月23日,蒋介石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上海名流七人,即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世人称之为“七君子事件”。但对这七人的审判长达一年,最后无果而终。2004年3月26日,上海福寿园树立了七君子雕塑来纪念他们。 “七君子事件”距今已经88周年,他们七人究竟做了什么,能让后人如此怀念?
一、爱国入狱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政府不思抵抗,却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策略,致使东北百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此后蒋介石政府不思悔改,不思军备,反而积极剿共,致使北方防御空虚。1935年,日本又策划了华北事变,妄图将华北五省变成第二个东北,华北岌岌可危。面对中国危局,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号召当局抗日。
1935年,上海文艺界推荐沈钧儒为主席,邹韬奋等人为委员,在华北事变中,他们代表文艺界发布了抗日爱国宣言:“东北沦亡之后!华北五省又在朝不保夕的危机之中,以土事敌,土不尽,敌不尽餍!”以知识分子为先锋,上海的工人、学生、爱国商人被广泛发动起来,进行三罢运动,以督促蒋介石觉醒。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1936年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全国20多个大城市50多个代表团体出席会议。最后联合会通过决议,要求停止内战、释放政治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政权。大会将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等40多人推举为委员,代表联合会发声。
7月15日,以沈钧儒为代表发布了联合会纲领《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公开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因为联合会中社会名流极多,除上述七人外,被称为国母的宋庆龄也是委员,也在该文件上签了名。这份文件的社会影响极大,给了蒋介石政府巨大压力。
至11月23日清晨,上海政府将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等七人逮捕,时人称之为“七君子事件”。
二、漫长审判
七君子因爱国被逮捕关押。至12月4日,七人被转移到苏州监狱。但法院自知理亏,仍然关押不审。时间到了1937年4月,各界对七君子事件十分关注,中共也公开发表了《对沈、章诸氏被起诉宣言》,要求政府释放七君子。无奈之下,4月3日,高等法院第一次开庭审判七君子,检察院以七君子危害民国罪为名提出诉讼,认为其主张与三民主义不符,触犯《中华民国刑法》、《中华民国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上海、江苏等地20多名律师自愿承担诉讼,帮助七君子辩护。第一次审判无果而终。
6月下旬进行了第二次开庭,这一次法院打算强行将七人审判。这次审判也牵动了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心。为了营救七君子,冯玉祥想出一条计策,即让宋庆龄也自愿入狱,一同接受审判。宋庆龄可是孙中山的夫人,是国母,社会影响力极高,法院是不敢对其进行判决的。宋庆龄听闻此计后深表赞同,于是一场救国入狱运动开始了。
审判当日,以宋庆龄为代表,社会名流16人起草了《为沈案呈苏州高等法院文》,宣布:沈钧儒从事救国运动,无罪;沈先生一日不释放,我们愿意和他一同坐牢。此举给蒋介石政府极大的难堪,致使二次审判也无果而终。
7月6日,宋庆龄以私人名义在上海给蒋介石、汪精卫、孙科等国民政府领导发文,宣称“断不敢坐视沈等瘐困,而己身而可以独享自由”。第二天,即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31日,迫于国民压力,蒋介石政府终于释放了七君子。这起长达半年多的七君子事件才算结束。
三、日本人兴风作浪
七君子事件,似乎就是一场寻常的文字狱,是爱国知识分子和蒋介石政府之间的矛盾。但2004年七君子铜像揭幕后,记者采访了邹韬奋的女儿,据她所说,这七人都是社会名流,社会影响力极大,七君子事件背后有日本人的操作,这一点和以往的爱国抗日运动不同。
国际友人仁木富美子提供了方向,按她的指引,后人探查了1936年日本驻沪领事馆和日本国内往来的23封机密电文,其中8封和七君子事件有关。原来日本国内军部要求日本驻沪使馆给国民政府施加压力,必须逮捕反日积极分子。
按照《日本外交文书》所说,1936年11月18日,驻沪领事寺崎拜访了上海市政府秘书长俞鸿钧。寺崎以日本军事力量为后盾,威胁上海政府必须逮捕抗日救国会后台章乃器(原浙江实业银行副总经理)、沈钧儒(律师)等8人。4天后的22日即发生了七君子事件。23日,日本驻沪领事馆给日本国内军部传回电报,声称在法租界已经将李公仆、沈钧儒、王造时、史良等七人逮捕。此外,驻沪领事有田八郎给外务大臣发的私密电报也称:本官本日下午(23日下午)因他事而会见上海市长(吴铁城),市长备述逮捕之苦心!坦陈将尽量作出努力,本官对此努力表示谢意。可见逮捕七君子之事完全符合日本心意,日本也是七君子事件背后的一大推力。
文史君说
七君子被释放了,这件事只是旧中国千万政治狱中的一起,在抗日大背景下,蒋介石政府不敢追旧账,七君子事件也就慢慢淡出人民的视线。邹韬奋在1942年11月进入苏区,但因为常年颠沛,1944年在上海因病去世。李公仆则在抗战胜利后被蒋介石暗杀于云南。其余五君子则迎来了新中国,获得了相应的尊重和地位。
参考文献
杨肆洋:《呈现·动员·参与——媒介视野下的“七君子”事件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赵文库、沈谦芳:《“七君子”事件之后……——可歌可泣的“救国入狱运动”》,《党史纵横》1995年第9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