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国际局势正处于复杂多变的微妙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也一直备受世界关注。此前一段时间,中日之间曾展现出关系回暖的迹象,让许多人看到了两国友好发展的希望,然而,日本随后的一系列举动,却犹如一记记重拳,打破了这份看似美好的憧憬,其突然转变的态度,释放出强烈且复杂的信号。
日本(资料图)
据新华社报道,2025年1月13日至15日,应中国邀请,日本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公明党干事长西田实仁率日本执政党代表团访华。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分别与日本执政党代表团会见。1月14日,中断了6年3个月的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第九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一消息让人们看到了中日关系改善的曙光。当时,各方都期待着中日能够借此机会,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双边关系朝着更加友好、稳定的方向发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蔡亮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表示,此次访问层级高,日方还带来石破茂亲笔信,是对中日关系回暖的“持续热身” ,似乎一切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中日之间的其他交流机制也在逐步重启。据国防部微信公众号消息,经双方商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代表团于1月中旬访问日本。法新社报道,日本内阁秘书长林芳正1月14日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代表团于1月13日至17日访问日本,这是日中军方五年来首次恢复交流。另外,就在日本执政党代表团结束访华当天,日本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于1月15日访华,显示出中日在经贸领域也有进一步合作的意向。这些密集的互动,一度让人们相信中日关系真的迎来了春天。
日本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资料图)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日本很快就变了“嘴脸”。2025年2月,日本的一系列行为与之前营造的友好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据相关报道,日本在军事安全领域动作频频。在2月5日,菲律宾通讯社报道了来自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的海空军部队当天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举行第六次多边海上合作活动(MMCA)。日本参与此次活动,无疑是在南海问题上搅局,给原本就敏感的地区局势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日本似乎想要借助与其他国家的联合行动,在南海刷存在感,这与之前想要改善中日关系的态度大相径庭。
不仅如此,日本在外交政策上也表现出对美国的深度追随。日本首相石破茂原本一直呼吁改善中日关系,还曾为访华做了一系列铺垫,派外相岩屋毅、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等人访华。但最终却直接绕开中国,选择在2025年2月6日至8日访问美国,并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在登机前,日本政府还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最终用户清单”,这种做法很难不让人怀疑日本是在向美国献上“投名状”,试图通过损害中国利益来讨好美国,巩固自身与美国的同盟关系。
在经济领域,日本也开始对中国采取一些不友好的举措。虽然此前日本农林水产大臣访华显示出在经贸方面的合作意向,但随后在半导体等关键产业上,日本紧跟美国步伐,对中国实施限制。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的加剧,日本在半导体技术和材料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却选择配合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进行打压,限制相关技术和产品出口,这严重影响了中日之间正常的经贸合作。
科技(资料图)
日本突然转变态度,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从国际层面看,美国的影响至关重要。美国长期以来对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有着强大的控制力。冷战时期,美国将日本当作应对苏联的“桥头堡”大力扶持,时至今日,美国在日本的政治决策、军事战略以及经济贸易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难以忽视的影响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美国为了维护自身霸权地位,不断拉拢盟友对中国进行遏制。日本在美国的压力和利益诱惑下,难以坚守独立的外交立场,只能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定。此次石破茂访美,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迎合美国,巩固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地位,同时获取美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支持。
从日本自身角度来看,其国内政治势力的博弈也影响着外交政策的走向。日本国内存在不同的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部分保守势力和右翼分子一直秉持着亲美思维,他们在政治决策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极力推动日本追随美国的步伐。尽管石破茂有改善中日关系的意愿,但他作为“弱势领导人”,在自民党内部和日本国会面临诸多挑战,“5年6相”的不稳定局面让他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为了稳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满足国内保守势力的诉求,这也导致日本在外交政策上难以保持连贯性和独立性。
另外,日本也有着自身利益的考量。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经济发展依赖外部市场和资源。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日本试图通过与美国加强同盟关系,提升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南海问题上搅局,参与美国主导的军事行动,日本或许认为可以借此在地区事务中获得更多话语权,进而为自身谋取经济和政治利益。同时,日本也想在中美之间寻找一种所谓的“平衡”,既不想失去美国这个强大盟友带来的好处,又不想完全放弃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这种投机心理使得日本的外交政策更加捉摸不定。
日本的这些转变,对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政治层面,日本与美国、菲律宾等国在南海的联合行动,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严重冲击了中日之间刚刚建立起来的互信。这种行为破坏了中国周边的和平稳定环境,让中国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在国际舆论场上,日本的行为也可能会误导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认知,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南海(资料图)
军事方面,日本参与在南海的军事活动,为菲律宾提供物资等行为,增加了南海局势的不确定性。这对中国的海洋权益和国家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中国不得不加强在南海地区的军事防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日本与美国在军事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如推动美日外交和防卫“2+2”会议的举行,以及协调“延伸威慑”等问题,也使得中国周边的军事压力增大,给地区安全局势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
经济领域,日本的不稳定态度影响了两国企业之间的合作信心。原本中日在经贸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在贸易、投资、技术合作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日本近期的一系列不友好举动,让中国企业对与日本的合作产生担忧。特别是在半导体等关键产业上的限制措施,不仅影响了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打乱了中日之间正常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对双边经贸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面对日本的这些变化,中国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在外交方面,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外交渠道向国际社会阐明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对于日本在南海等问题上的错误行径,中国坚决反对,并积极与周边国家沟通协调,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军事方面,中国不断加强国防建设,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和应对安全威胁的能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南海等海域进行常态化巡航执法,坚决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中国也积极推动军事外交,与其他国家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避免因误判导致军事冲突。
在这个微妙的时刻,日本突然转变态度,给中日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中国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应对这些挑战。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交流和广泛的共同利益。希望日本能够认清形势,摒弃错误的外交政策,回到理性务实的合作道路上来。只有通过平等对话、相互尊重、互利合作,中日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健康稳定发展,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