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开发超低噪声微波信号光学系统,有望用于无线通信领域

深科技利大千 2024-07-28 21:19:02

微波信号受到量子噪声或热噪声的影响,其频率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漂移。目前,5G 通信、雷达、电子等诸多领域都在寻求能够兼具低噪声和高频率的微波信号。

为解决上述问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光学系统,其仅通过单激光器即可产生兼具高质量和超低噪声的微波信号。

该系统的优势在于设备的小型化,其集成在 1 平方毫米(1 毫米×1 毫米),厚度为 400 微米的芯片上。并且,在 10kHz 偏移频率条件下,还创造了迄今为止集成光子学平台中低噪声微波信号的新纪录-128dBc/Hz。

该技术在自动驾驶(例如车载雷达)、无线通信和精密计量(例如原子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具体来说:

在自动驾驶领域,微波信号直接影响着车载雷达的精确度。高质量的微波有助于车载雷达更精准地测量信号,以预测和判断对面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无线通信领域,微波信号则与运载信息量息息相关。高质量的微波信号,意味着能够携带更多的频率调制信息,从而提升无线通信的效率。

在精密计量领域,这一系统可以与原子气体模块集成,产生更加便携的原子钟。

图丨通过分频产生片上低噪声微波(来源:赵昀)

日前,相关论文以《使用单激光器进行全光分频》(All-optical frequency division on-chip using a single laser)为题发表在 Nature 上[1]。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赵昀是第一作者,亚历山大·L·盖塔(Alexander L.Gaeta)教授担任通讯作者。

图丨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光学对于高频率的微波信号来说,具有显著的优势。由于光学本身频率在几百太赫兹范围内,因此基于光学产生的微波信号,从本质上是将高光学频率降到较低的微波频率。

也就是说,越高的微波频率离光学的本征频率越近。用电子的方法,微波频率的噪声会更高,而用光学方法则不受该因素的影响,因此高频率微波可以产生超低噪声。

图丨光参量振荡器噪声和光参量振荡-孤子同步的数值模拟(来源:Nature)

从光学信号产生微波信号,需要让产生的微波信号与之前非常高质量的光学信号同步。

此前的做法需要测量这两个信号之间的误差,然后采用电子或机械的方法加以修正;而该课题组所提出的新方法在程序上更简单,不需要进行任何测量,即可将光学系统和微波自动锁定在一起。

据介绍,该研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萤火虫群体的同步发光现象:它们荧光闪烁和熄灭的频率总是同步的。

赵昀解释说道:“这个同步现象的关键点在于,只要每个物理个体之间发生非常微弱的耦合,它们的频率就可以同步起来,并不需要额外的测量与修正,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空间和能耗。”

图丨赵昀(来源:赵昀)

该研究相当于将非线性的参量振荡器与频率梳进行同步。从物理图景上来理解,参量振荡器可看作是一个非常小的势垒,而频率梳则可看作为一个粒子。

当粒子滚动到参量振荡器势垒的最低势能处,便不再滚动而是稳定下来。此时,其所产生的微波信号也不再改变。

此前,如果想产生稳定光学信号的做法通常是,把一束激光稳定到物理振动腔,以测量激光与震动腔之间的误差信号,再用电子和机械的方式来稳定这束激光。

而在这次新研究中,该团队采用了一种纯物理的、全新的光学信号产生方式:非线性光学中的参数振荡法。

“我们发现,参数振荡法能够非常有效地分别隔绝量子噪声和热噪声,不仅可以获得比光学腔本身更稳定的信号,同时,它的量子真空极限比大多数的激光器低得多。”赵昀说。

与其他同步研究不同的是,以往研究中一般为相同频率振子之间的同步,而在该研究中,基于谐波系统同步,两个振子之间的频率差异为 468 倍。

“这在之前的光学系统和其他的物理生物系统中都是很少能观测到的,该研究扩展了同步研究系统的范围。”赵昀表示。

图丨可电子检测的微波产生(来源:Nature)

这次研究为领域带来了新的方案,但也有一些器件探索的空间,例如,微波信号噪声并没有完全隔离系统的热噪声。

图丨亚历山大·L·盖塔(Alexander L.Gaeta)教授课题组(来源:赵昀)

因此,在下一阶段的研究探索中,研究人员计划继续改进参量振荡器的性能,通过调整参量振荡器不同频率的 Q 值等方式,更好地隔绝热噪声。另一方面,目前该课题组在高偏移频率下,受到量子噪声的限制。

赵昀表示:“我们发现,有可能通过量子态相关操作,让参量震荡器的性能超越真空噪声极限,从而进一步降低它产生的微波噪声。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

参考资料:

1.Zhao, Y., Jang, J.K., Beals, G.J. et al. All-optical frequency division on-chip using a single laser. Nature 627, 546–552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136-2

运营/排版:何晨龙

0 阅读:5

深科技利大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