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神作!冲进奥斯卡,狂拿20个大奖,这片后劲真tm大!

乌鸦谈影 2024-03-01 18:43:40

一部电影,需要多少勇气,才能删掉所有对白,只用画面和配乐讲故事?

直到我看完这部电影,才明白…

在绝对的情感冲击面前,再煽情的台词、再出色的金句,都是多余。

有人评价它:年度最有人性的电影,即使电影里一个人都没有。

豆瓣评分涨至9.0,高居“一周口碑榜”首位。

无数人哭着打五星,它绝对是2024年第一匹黑马——

《机器人之梦》

1980年代,美国纽约。

小狗瓦伦,是一名生活在曼哈顿的独居青年。

也不知从哪天开始,瓦伦的世界缩小成了客厅与卧室的范围,日子看似规律,实则褪色失序,单调乏味得像是同一张日历撕了无数遍…

每天,他都会瘫在沙发上,不厌其烦地打电玩。

玩累了就倒头大睡,睡饱了再继续。

肚子饿了,就热一份批量采购的预制菜。

手里的遥控器切来切去,却没有任何一种喧嚣能走进他的心里,排遣片刻孤独…

某天,电视上正在播出一则机器人广告。

瓦伦越看越入迷,嘴角出现了久违的上扬弧度,他心想:假如能有一台机器人陪在身边,眼前的生活会不会有所改变?

瓦伦火速拨通了订购热线。

那一夜,他激动得久久合不上双眼…

机器人到来后,瓦伦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他经常带着这个钢铁质地的小伙伴出门,去中央公园玩轮滑,在午后惬意地游船,一起citywalk、拍大头贴、品尝街头美食…

瓦伦再也不用,一个人控制两个电玩手柄了…

机器人为他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生命体验。

然而,好景不长。

所有欢乐在一次沙滩派对后,戛然而止…

那天,阳光充沛,海浪轻抚着脚丫,空气中弥漫着冰淇淋的香甜。

戏完水,瓦伦和机器人躺在沙滩上,沉沉睡去。

醒来时,天色将晚,喧闹已从沙滩上撤去。

准备回家时,机器人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像注铅了一般,沉得无法动弹。

瓦伦使出浑身力气,也拖不动机器人。

眼看暮色降临,公共电话打不出去,周围又没有人可以求助,这该如何是好?

机器人微笑着,用眼神示意瓦伦先走。

无奈之下,瓦伦只好照做。

回到家,瓦伦担心得一宿没合眼,天亮后第一时间冲去书店,买了《机器人维修手册》。

当他赶回海边,却看到沙滩已经季节性关闭,要到来年6月才能再次开放。

瓦伦又抓紧时间去市政递申请,拿到的却是“不予批准”的红戳戳。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瓦伦去五金店买了一把老虎钳,准备私自进入海滩解救机器人。

但最后没成功,还因为这事进了局子。

别无他法,瓦伦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

他们还能相见吗?

《机器人之梦》改编自作家萨拉·瓦伦的同名绘本,由西班牙导演巴勃罗·贝格尔执导,全片无对白,目前豆瓣评分9.0,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6%。

导演:巴勃罗·贝格尔

这部电影已获得包括动画界最高奖“安妮奖”、欧洲奥斯卡“欧洲电影奖”、西班牙戈雅奖在内的20个奖项,并入围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信息来源:IMDb)

原著作者:萨拉·瓦伦

原著《Robot Dreams》

它是一封收件人不详的忧伤情书。

写脆弱、失去、遗憾,也写成长与释怀,一半治愈,一半致郁,如同热泪淌在微笑的嘴角上,后劲久久无法消退…

影片的世界观近似于《疯狂动物城》,由形形色色的动物扮演社会角色:野猪司机、黑牛快递员、章鱼鼓手、猩猩警卫、猴贩子、鳄鱼老板…

在入围今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5部作品里,《机器人之梦》的画面风格最简约,但却是我最倾心的一部。

这种风格叫Ligne Claire,意为清晰的线条,由比利时漫画家,被誉为“近代欧洲漫画之父”的埃尔热先生开创。

埃尔热

对于不了解漫画领域的读者来说,这个名字或许会有些生疏,但他于1929年开始创作的《丁丁历险记》,一定陪伴很多人度过了童年时光。

从《丁丁在苏联》到只完成42页的《Tintin and Alph-Art》,埃尔热一共让丁丁踏上了二十四段冒险之旅,该系列已被翻译成110多种语言,卖出了3亿多册。

丁丁与白雪

《丁丁历险记》系列

其中,1936年的《蓝莲花》和1960年的《丁丁在西藏》,都是背景设定在中国的故事…

埃尔热的Ligne Claire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线条清晰有力,不使用阴影,背景和前景都是实焦。

这种风格,与一位中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法国漫画家Yves Chaland

波特兰插画家Austin Rossborough

荷兰漫画家Joost Swarte

1934年,埃尔热打算把中国作为丁丁的下一个历险地,但又不愿随大流,描绘一个充满偏见和歧视的,臆想中的东方国度。

经人介绍,埃尔热结识了一名中国留学生。

这个人,是后来雕塑界的泰斗级人物:张充仁。

埃尔热与张充仁

他成为了埃尔热的“创作顾问”。

不仅帮埃尔热修改画稿、点缀中国元素,向埃尔热讲述一个最真实的中国,还将中国画的技法分享给了埃尔热。

埃尔热的草稿

得益于这些交流,埃尔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Ligne Claire风格。

而《蓝莲花》一书,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猛烈地抨击了西方殖民者,带有很强的反战色彩。

可想而知,这部风靡全球的作品,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意义有多么非凡…

张充仁正是《蓝莲花》中向导张的人物原型

后来,战火阻断了埃尔热与张充仁的联系。

这份跨国友谊弥足珍贵,埃尔热开始满世界地打听张充仁的下落,《丁丁在西藏》便投射着这份思念。

《丁丁在西藏》

46载过去,老友终于重逢。

两人紧紧相拥在一起,向世人讲述着一段神仙友谊。

但,这部运用埃尔热风格呈现的《机器人之梦》,则是另外一种故事走向…

告别小狗瓦伦,机器人孤独地躺在沙滩上,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回忆和梦境,成为他和瓦伦的重逢时刻。

有一次,机器人梦到,有三只划船的兔子遇到船体破损,不得不在海滨游乐场这边泊岸。

热心肠的兔子们让他恢复了运作,他吹着小曲,迈着骄傲的步伐,回到了瓦伦的公寓。

梦醒后,机器人才发现,那三只兔子截掉了自己的一条腿,拿去填堵船底的漏洞…

还有一次,机器人被封在厚厚的冰层之下。

他用力冲破冰层,来到瓦伦的公寓楼下,却撞见瓦伦带着新的机器人伙伴回家。

他沮丧极了,只好转身离去。

梦醒后,他发现自己依然僵硬地躺在冰层之下,原地等待…

瓦伦过得好吗?夏天什么时候来?

机器人得到的回答,只有天空的沉默…

另一边,失去机器人的瓦伦,回归了之前的生活:玩拼图、打电玩、吃预制菜、不停换电视频道,百无聊赖…

他试着开启新生活,却觉得自己很笨拙,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还总是被人欺凌、嘲笑。

瓦伦这个角色,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

他的孤独,是越来越多“空巢青年”的真实写照。

截至2021年,我国单身人口已达2.39亿。

有报告显示,到 2030 年,我国独居人口数量预计将达到 1.5 亿至 2 亿人,20岁至39岁的独居青年预计占到4000到7000万人。

人生百态,唯孤独是人生常态…

这些数字背后的人,或追求自由,或对社交失望,或反抗传统婚育系统,在喧嚣的城市里不断搬迁着自己。

他们当中——

有人会花上几年时间,跑遍一座城市的电影院,攒下400多张电影票…

有人会花几万块钱,为猫咪购买高端宠物用品,作为猫咪相亲的嫁妆…

有人会独自背起行囊,沿着中国的地图轮廓,完成一趟永生难忘的旅行…

陪诊师、淘宝陪聊、各种“搭子”、“一人食”、健身养宠、豆瓣“孤寡人士中老年送医收尸互助”小组等,都是空巢青年的孤独解法。

豆瓣“孤寡人士中老年送医收尸互助”小组

冯骥才曾写道:孤独通向精神的两极,一是绝望,一是无边的自由。

而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又有多少人,在清醒中迷醉,在有限的自由里隐隐绝望呢…

到了某个年纪,人就会突然懂得,朋友是阶段性的,有些真理是自大且傲慢的,“愿你活得自洽”是一句多么动听的祝福。

而与遗憾握手言和的无可奈何,正是《机器人之梦》中,最打动人的一层情感。

失去彼此的时间里,瓦伦和机器人都有了各自的成长经历。

瓦伦结识了新朋友,但对方没有说再见,就突然从瓦伦的生命里消失掉…

机器人见证了新生命的诞生,鼓励最胆小的鸟儿学会了飞翔,同时也学会了告别的意义…

某天,一个来海边“捡漏”的大嘴猴,用金属探测器找到了被沙子掩埋的机器人。

被卖到废品站的机器人,沦为一堆零件。

与此同时,沙滩重新开放,瓦伦准时奔向那片区域,发疯似的往下刨。

但,瓦伦只找到了机器人的残肢…

后来,一个浣熊来废品站,买走了机器人的零件。

浣熊用音箱代替了机器人的身体,用吸尘器的吸头代替了另一条腿。

机器人陪浣熊一起逛街、看橄榄球赛、吃披萨、看烟花,就像当初陪瓦伦那样…

一个午后,机器人透过窗户,看到了做梦都想拥抱的瓦伦。

可是,瓦伦的身边,有了另外的机器人,外形靓丽、手脚灵活,比自己优秀太多太多。

一幕幕往日时光闪过眼前…

他幻想着,自己抛下一切,拼命跑向瓦伦,在红绿灯路口与瓦伦紧紧相拥。

然而,他没有这样做。

他只是静静站在窗前,远远看着瓦伦,默默把音箱开到最大声。

播放的那首歌,正是他和瓦伦的最爱。

September - Earth, Wind & Fire,乌鸦电影,3分钟

就这样隔着一条街的距离,他陪瓦伦跳完了最后一支舞…

机器人不知道,瓦伦曾发疯一样,满世界地寻找他。

但他也懂得了,牵手时要轻一点,不然会抓疼对方…

瓦伦不知道,机器人曾无数次,在梦里奔向他。

但他也懂得了,机器人不能下水,否则会系统瘫痪…

瓦伦带着无法弥补的遗憾,坐上驶往人生下一站的列车。

而机器人躲在窗后,小心翼翼地“守护”着瓦伦的幸福。

这也是他送给昔日老友,最深沉的祝福…

导演说,这是一部适合所有人看的电影。

诚然,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每个观众的心底都会浮现某个人。

可以是爱情、友情、亲情,可以是一段亲密关系、一次擦肩而过的crush,但大抵上是关于遗憾的。

成年人的世界,多的是来不及告别的离开,每段路都有不同的人陪我们走。

人生的孤独常态,被瓦伦和机器人改写为了成全。

失去的那个人,终将化作戒不掉的习惯,化作最自然的语气,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陪伴我们,在虚无与盛放的时间海里走啊走,走完这程无法避免遗憾,却还是要向前的人生。

正如诗中所写,世间相遇,皆是生命的祝福——

祝福得到。

也祝福失去。

祝福在时代的雾霾之外。

我们对视的眼眸里,依旧有圆月升起。

0 阅读:0

乌鸦谈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