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不少地区都在中小学阶段实行了教师的“无校级管理”。很多人据此认为“中小学教师编制要被取消了”。
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实行“无校籍管理”之后,教师不再是“学校人”,他们变成了“系统人”,所谓的“定人定编”就失去了基础。但实际上公办中小学教师编制一直存在,至少短时间内不会全面取消。
1)
既然“无校籍管理”不是为了取消教师编制,那为什么还要采取这种管理方式呢?
首先,可以促进教师的流动。
无校籍管理有助于打破教师流动的行政障碍,引导教师从城镇学校、人员相对富余的学校向农村学校、人员相对匮乏的学校合理流动,从而解决县域内、城乡间、校际间、学科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其次,可以提升学校的自主权
无校籍管理制度允许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实行无校籍管理,把教师完全推向社会,增加了他们的危机感,以此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进修学习的主动性。虽然这种方式残酷了一些,但效果是明显的。
第四,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无校籍管理为不同学校专业教师相互交流创造了机会,有助于教师更新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经验、增强业务能力。
虽然正面效果很多,但人们仍然有许多担忧。由于现行的县区公办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体制是以事业单位管理框架为基础的,无校籍管理将打破这个框架,难免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教师职称评定、工资发放等需要重新审核,可能要伤害部分教师的利益。而且教师频繁变换任教学校,也可能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另外,在教师由“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后,区县教育部门将在教师调整上拥有更大的“决定权”,这可能会为权力寻租创设便利条件。可见,“无校籍管理”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2)
需要承认的是,无校籍管理有助于促进教师的流动和合理配置,打破教师流动的行政障碍,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县域内、城乡间、校际间、学科间的教师超缺编问题,也提升了学校的自主权,使学校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但该管理方式也会引发教师职称评定、工资发放等诸多人事管理问题,所以在推行“无校级管理”的时候,一定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政策,不能搞“超前”。
未来几年,“无校级管理”将会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实行。与此对应的是,校长选聘、任期交流、职级薪酬等制度也会建立起来。到那时,教师编制不一定会取消,但校长的行政级别和学校的行政建制一定会成为“历史”。
今日话题:你所在的城市,中小学教师实行的是“无校级管理”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孩子英语老师1个人教6个班的英语,50✖️6🟰300,300多个人。国庆7天,作业上传线上批改。老师说,作业已批改完,请家长监督自行订正,真的看不过来
这多年中小教师比大学老师还舒服,早该这样了
胡咧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