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6年深秋,北京香山碧云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周恩来总理。在这个孙中山诞辰的日子里,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被重新揭开。寺内守灵人谭惠全,这位曾与周总理在黄埔军校有过交集的武术教官,为孙中山守灵36载,即便恩饷断绝、家徒四壁也始终不离不弃。当周总理得知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后,不禁询问起当年孙中山给予的恩饷数额。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道出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精忠报国、守义尽责的动人故事,也最终让这位坚守一生的守灵人获得了迟来的肯定与补偿。
大纲:
一、谭惠全其人
武林高手出身,黄埔军校武术教官
曾任孙中山贴身护卫
与周恩来的黄埔渊源
二、生死相护显忠义
陈炯明兵变期间护送孙中山突围

获宋庆龄颁发勋章
每月60大洋恩饷的由来
三、守灵生涯显赤诚
孙中山逝世后自愿守灵碧云寺
抗击张作霖意图毁坏孙中山灵柩
坚守36年,断饷后艰难度日
四、周总理的深情厚谊
1956年香山碧云寺之行
了解谭惠全坚守历程

特批补发每月60元工资直至谭惠全去世
对民主革命先驱的敬意与对忠义之士的褒奖
周总理祭拜孙中山,得知守灵人20年未发饷,总理问:他给你多少钱
1956年深秋,北京香山碧云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周恩来总理。在这个孙中山诞辰的日子里,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被重新揭开。寺内守灵人谭惠全,这位曾与周总理在黄埔军校有过交集的武术教官,为孙中山守灵36载,即便恩饷断绝、家徒四壁也始终不离不弃。当周总理得知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后,不禁询问起当年孙中山给予的恩饷数额。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道出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精忠报国、守义尽责的动人故事,也最终让这位坚守一生的守灵人获得了迟来的肯定与补偿。
江湖武林出英杰 黄埔军校育忠魂
在民国动荡的年代,武术界人才辈出。谭惠全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自幼习武,精研拳法,在江湖上享有盛名。这样的武林高手,命运却与近代中国的革命事业紧密相连。
那是1924年的广州,黄埔军校正式成立。作为一所培养革命军事人才的摇篮,军校不仅需要文化课程的教官,更需要精通武术的教练。谭惠全凭借着精湛的武艺,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武术教官。
在军校任教期间,谭惠全与众多革命志士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担任军校教导主任的周恩来,就与谭惠全有过数面之缘。两人虽然职责不同,但都在为培养革命军事人才而努力。
谭惠全的武艺不仅在军校内广受赞誉,更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革命事业风险重重,孙中山需要可靠的保镖。经过严格考察,谭惠全被选为孙中山的贴身护卫。

作为贴身护卫,谭惠全展现出了过人的武艺和忠诚品格。他寸步不离地保护着孙中山的安全,在多次危急关头都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判断力。在护卫工作中,谭惠全逐渐成为孙中山最信任的人之一。
谭惠全的生活轨迹就这样与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运动紧密相连。从江湖武师到黄埔教官,再到革命领袖的贴身护卫,每一步都彰显着他的过人本领和忠义品格。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谭惠全始终坚守在革命事业的第一线。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传奇,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武林高手投身革命,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进步贡献力量。
这段经历为谭惠全日后守护孙中山灵柩奠定了基础。他对孙中山的忠诚不仅体现在生前的护卫工作上,更延续到了身后的守灵岁月中。从黄埔军校到碧云寺,谭惠全用一生诠释了"忠义"二字的深刻含义。
生死存亡显忠心 报国为民写浩然
1922年的广州,政局动荡不安。陈炯明反叛,率兵包围了孙中山的住处。在这危急时刻,谭惠全和几名忠诚的护卫站在了最前线。
天色渐暗,叛军的包围圈越来越紧。谭惠全带领其他护卫,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用自己的身躯为孙中山开辟突围通道。
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叛军的火力越来越猛。谭惠全凭借着多年练就的武艺,一边格挡敌人的进攻,一边寻找最佳的突围路线。
突围的过程异常艰难,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谭惠全和其他护卫轮流掩护,确保孙中山的安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多次与敌人发生近身搏斗。

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护卫队终于带着孙中山突出重围。这次行动堪称九死一生,但谭惠全等人的忠诚与勇敢,为中国革命事业保住了一线希望。
事后,宋庆龄深受感动,特意为谭惠全等人举行了隆重的表彰仪式。她亲自为这些忠勇之士颁发了勋章,以表彰他们在危急时刻的英勇表现。
除了勋章,宋庆龄还决定给予谭惠全等人每月60块大洋的恩饷。这笔恩饷不仅是物质奖励,更是对他们忠诚的肯定。
这笔恩饷成为了谭惠全后来生活的主要来源。在那个物价飞涨的年代,60块大洋足以维持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
然而,对谭惠全来说,金钱从来不是他效忠的理由。在他看来,保护孙中山、守护革命事业才是最重要的使命。
这次护送突围的经历,让谭惠全与孙中山之间建立起更深厚的信任关系。从此以后,谭惠全更加尽心尽力地履行护卫职责。他的忠诚不仅体现在危难之际,更体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
历史会记住这些英勇的时刻,但更值得铭记的是那些默默奉献的岁月。谭惠全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忠诚不是一时的豪言壮语,而是持续不断的付出与坚守。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正是像谭惠全这样的人,用自己的忠诚与勇气,支撑起了中国革命事业的一片天空。他们的故事,永远值得后人铭记与传颂。
守灵三十六载路 风雨不改旧时心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谭惠全接到守灵任务的那一刻,便开启了他长达三十六年的守护之路。碧云寺成为了他的第二个家,从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守灵的日子并不好过,每天的工作都是重复而繁琐的。谭惠全要处理祭拜事宜,打扫灵堂内外,确保香火不断,还要接待前来祭拜的各界人士。
随着时局变迁,守灵的条件越发艰苦。1927年后,原本每月60块大洋的恩饷逐渐中断。物价飞涨,生活所需难以为继。
但谭惠全始终坚守在灵堂前。他靠着自己种菜、打零工维持基本生计。即便日子过得再清贫,他也从未想过放弃守灵的职责。
战争年代,北平多次易手。谭惠全守护着灵堂,经历了无数次的危险时刻。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革命精神的传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陷落。日军多次想要进入碧云寺,都被谭惠全以各种方式阻挡。他用智慧和勇气,在险恶环境中保护着灵堂的安全。
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城内战火纷飞。谭惠全依然日夜守护在灵堂旁,确保这个神圣的地方不受战火侵扰。他的坚守,让这段历史得以完整保存。
新中国成立后,谭惠全的守灵生活仍在继续。即便生活困难,他也从未向任何人诉苦。每天打扫、上香、接待参观者的工作,他都一丝不苟地完成。
时光荏苒,谭惠全的头发从黑变白。但他守护灵堂的决心始终如一。从年轻力壮到两鬓斑白,他用三十六年的时光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谭惠全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一个时代的记忆。那些年来往的祭拜者中,有达官显贵,也有平民百姓。
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谭惠全保持着军人的作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扫院落,整理灵堂。无论春夏秋冬,这个习惯从未改变。
在这座古老的寺院里,谭惠全的故事成为了一段活的历史。他不仅守护着孙中山的灵堂,更守护着一份精神传承。这种精神,穿越了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这种坚守精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默默无闻的坚持。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忠诚。
总理归来问旧事 国恩家报两相全
1956年11月12日,秋风萧瑟,北京香山碧云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周恩来总理在孙中山诞辰纪念日这天,来到寺内祭拜。
寺门口,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打扫落叶。周恩来仔细端详着这张饱经沧桑的面孔,终于认出了这位昔日的黄埔军校武术教官。
三十多年的岁月流逝,昔日的英姿勃发的武师,如今已是两鬓斑白。但谭惠全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挺拔姿态,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严谨认真。
周恩来走上前去,与谭惠全攀谈起来。从黄埔军校的往事,说到守灵的经历。谭惠全道出了这些年来的点点滴滴。
谈话中,周恩来得知谭惠全已经二十多年没有领到恩饷。面对这个情况,总理关切地问道:"当年孙先生给你多少钱?"
谭惠全如实相告:"每月60块大洋。"这个数字让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三十六年如一日的坚守,却只领了短短几年的微薄薪酬。
周恩来立即责成有关部门调查此事。很快,调查组查明了谭惠全的贡献和境况。中央政府决定,追补谭惠全20年的工资。
不仅如此,政府还为谭惠全安排了正式工作,聘任他为碧云寺的文物保管员。这个决定不仅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更是对他多年坚守的肯定。
从此以后,谭惠全的生活有了保障。他不再需要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可以专心致志地做好守护工作。每天清晨,他依然是第一个到达灵堂的人。
这份迟来的补偿,让谭惠全感受到了新中国对历史的尊重。但在他看来,守护灵堂从来就不是为了报酬,而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周恩来的到访,让这个默默无闻的故事终于被世人所知。媒体开始报道这位守灵人的事迹,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在后来的日子里,前来碧云寺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不仅是来瞻仰孙中山先生,也是来认识这位坚守者。谭惠全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继续着他的日常工作。
这个故事,最终成为了新中国尊重历史、关怀人民的生动例证。它证明,在新的时代,任何一份付出都不会被遗忘,任何一种忠诚都值得尊重。
从黄埔军校到碧云寺,从民国到新中国,谭惠全的一生都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他的故事,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