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这个外国人,留下乾隆的真实相貌,和电视上看到的不一样

此刻尽是思念 2025-01-16 12:47:32

【前言】

在 1715 年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意大利小伙郎世宁乘船抵达了中国的广州港口。面对这陌生的异域之地,郎世宁心里满是好奇与兴奋。他来自威尼斯的一个寻常家庭,19 岁时加入了耶稣会,变成了一名笃信天主教的教徒。前往东方的中国进行传教,是他期盼已久的事情。

【一、异乡的传教士】

下了船,郎世宁在广州城里四处转悠了好些天,好好领略了一番这古老国家的建筑特色。街道两边高耸的牌坊、精致的店铺,再加上那来来往往、行色匆匆的人们,直把郎世宁看得眼花缭乱。在西式的教堂里,他还碰见了一些从欧洲来的传教士同行。

“中国地域辽阔,咱们这些从外国来的人想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可不容易啊。”一位法国籍神父对郎世宁说道,“满族人建立国家的时间还不长呢,对咱们外国人比较警惕。你得有耐心,行事小心谨慎,这样才能获得他们的信任,要不然传教这事可就麻烦大了。”

郎世宁点了点头,心里清楚着呢,光有兴趣和那股子勇气可不顶事儿,一个外地人想在这陌生的地儿站住脚,那就得把这儿的语言给学明白了,还得顺应当地的习俗。

就这样,郎世宁在广州安了家。他请了个年纪较大的中文老师,天天刻苦学习汉语,还把一些日常用语认真地记录并牢记下来。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港口,郎世宁时常跟着老师在街上溜达,切身体会中国人的生活模式。

广州的街市那叫一个热闹非凡,郎世宁总在这儿来来往往,仔细观察那些从老远地方赶来做买卖的商人,聆听他们讨价还价的声音。街边小贩卖力吆喝的方言,他也使劲儿往脑子里记。中国人喜欢的那些食物、饮品,他都逐个去品尝。

有那么一天,郎世宁跟着参加晚祷的人一块儿来到了一座佛寺。那香烟弥漫的佛殿里,安置着极为巨大的金身坐佛,信徒们都特别虔诚地磕头、上香、许愿。郎世宁在那儿站了好久,他深深体会到了这种别样的信仰里所包含的力量。

渐渐地,郎世宁慢慢适应了此地的生活步调,并且对这个古老国家的深厚内涵心生敬意。

半年一晃就过去了,郎世宁的中文讲得挺溜了。他琢磨着,是时候去北京这个国家的中心开开眼了。跟几个相识的传教士道完别,郎世宁坐上了向北行驶的马车,踏上了这漫漫征途。

郎世宁这可是头一遭离家如此之远。那马车一路颠簸,这路程也是极为遥远,他常常怀念起家乡的每一株草、每一棵树。好在中国的山水风光着实优美壮观,郎世宁时不时地就会掏出画具,把眼前的景色记录下来,以此来排遣路途的烦闷与枯燥。

一路上,郎世宁碰到了不少热心肠的人。偶尔存在语言障碍时,郎世宁就会通过画画来和人沟通。当马车经过一处峡谷时,郎世宁不由自主地掏出纸笔开始描绘,吸引了一群小牧童前来围观。郎世宁画好后,把画送给了孩子们,孩子们乐呵呵地笑着跑开了。

还有一回,郎世宁的马车出了故障走不了了,一个正要去附近村子做木工活儿的人瞧见后,热络地过来帮着修理。郎世宁对他表示感激,还给他画了一幅像。这人高兴得咧嘴直笑,虽说他俩没法用言语沟通,可却成了不错的朋友。

一个月后,郎世宁疲惫不堪地抵达了京城。车夫跟他讲,皇宫就在跟前儿不远处,圆明园的宫墙都能模模糊糊地瞅见了。郎世宁稳了稳心神,因为他马上就要去拜见这个古老国度的主宰者——康熙帝了。

【二、尴尬的开始】

尽管一路奔波,疲惫不堪,郎世宁还是特意收拾了一下自己。他晓得康熙帝对西学颇为开明且了解,一心想要给康熙帝留下个不错的印象。没一会儿,郎世宁就被宫廷侍卫带进了皇宫,只见康熙帝在宝座上满脸笑容地迎接他。

“朕听闻,西洋的绘画艺术那可是发展得极为精妙啦。你可否给朕绘制一些西洋画呀?”康熙帝兴致盎然地询问道。

郎世宁赶忙叩头谢恩,并表示自己定会竭尽所能画出西洋的风景和人物。

接下来的那段时间,郎世宁住在宫廷中一座精巧的院子里。他着手绘制第一幅要呈献给康熙帝的西洋画作。

郎世宁依照西方油画的传统来创作,画里的人物身体丰满,肌肉的线条清晰可见。光影的变化多样,将写实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画完成的那个夜晚,郎世宁一宿没睡,满心期待地琢磨着康熙帝看到这幅画时会是怎样的高兴模样。

第二天一大清早,郎世宁恭恭敬敬地把画作呈了上去。康熙帝微皱着眉头,问道:“咋这人脸上有这么多暗暗的阴影呢?”

郎世宁尚未来得及回应,旁边的小太监就已然将画轴卷起收走了。待再次展开时,却发现颜料脱落得厉害,画也损坏得颇为严重。

郎世宁一下子就没了斗志。他没能达到康熙帝的期望,他的画很明显不符合中国人的欣赏审美标准。

这天夜里,郎世宁一个人在宫墙边上走来走去。他的心里头满是失落感,整个人都很茫然无措。

“怎样才能获得帝王的赏识呢?我是不是得学学中国的绘画技法呀?”郎世宁心里这样琢磨着。

郎世宁本觉得自己学富五车、技艺精湛,想着来到中国后肯定能获得帝王的赏识。可没想到,他的第一幅画就遭康熙帝厌弃,这给郎世宁的自信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他不由得开始对自己进行反思。

也许,自己了解的着实太浅了。想要适应此地,那得把心态放平和些,虚心地向中国人求教,郎世宁这般想着。

郎世宁打定主意要改变自己的行事方式。他四处向人询问中国绘画的特性。有人跟他讲,在中国绘画中,意境的讲究要甚于外形,笔墨的重要性比色彩还高。郎世宁既惊且愧,自己居然对中国艺术毫无了解。

打那以后,郎世宁以一种全新的学习姿态,对中国的山川人文进行重新打量。他时时告诫自己,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免得再出现类似的差错。

【三、苦心孤诣】

打那以后,郎世宁一门心思钻研起中国画来。他从宫廷内务府借了好多名家的画,用来临摹并细细体会。白天的时候,他会认真察看宫廷园林里的景致和人物;到了晚上,就点着小灯,刻苦练习毛笔的用笔和墨的运用。

郎世宁察觉到中国绘画注重的是笔墨神韵所呈现出的写意之美,并非仅仅是对外在形象的原样重现。然而,对于郎世宁而言,毛笔太过柔软且灵动,想要驾驭它着实困难。

郎世宁琢磨出一个主意,他把石头绑在毛笔上进行负重训练,以此来避免手出现哪怕一丝的抖动。他不停地做着这乏味的事儿,哪怕手指已经酸痛不已,他也依旧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着。

夏天的时候,郎世宁会在院子里支起简便的帐篷来遮挡阳光,接着就着手临摹名家的山水画作。他一次又一次地琢磨山石的构造、树木的形状,想要通过毛笔把那种自然的质感给呈现出来。等到冬天到了,他就穿上暖和的棉衣在屋里作画,就怕手指被冻僵了从而对笔法产生影响。

好多次呢,郎世宁临摹起来那叫一个投入,连晚饭都给忘吃了。等第二天早上醒过来,感觉四肢都酸酸软软的,这才反应过来自己画到了大半夜。不过,他可没泄气,一门心思就想着赶紧把这门学问给拿下。

有时候,郎世宁会跑到宫廷御花园里去观察用来作画的对象。他对宫女、太监的穿着打扮以及行为举止格外留意,打算把这些元素融进自己的人物画当中。郎世宁还常常向在园子里休息的一位老者请教有关历史典故的事儿,而这位老者也很乐意给他进行讲解。

日子一长,郎世宁对中国的生活习惯那是相当熟悉了。他还能用毛笔勾勒出一些简单的人物、动植物,不过呢,跟大师的水准相比,那还差得老远呢。郎世宁心里明白,想要当个出色的画家,就得从内到外都下功夫,一点儿都不能偷懒。

终于,在一个凌晨时分,郎世宁尝试着临摹了一幅极为精妙的山水画。虽说笔墨方面还稍显不稳妥,不过整体的布局以及意境算是初步被他拿捏住了。

郎世宁那叫一个高兴啊,简直欣喜到了极点。他瞅见了一丝希望的光亮,心中对未来的期待又重新燃烧了起来。这些天的辛苦付出总算有了收获,这可让郎世宁特别开心,心里满是欣慰。

【四、起起落落】

然而呢,当郎世宁还美滋滋地享受着自己的学习成果时,一个不妙的消息来了:康熙帝去世了,雍正帝登上了皇位。

有人传言新帝脾气古怪,郎世宁心里没底,不晓得自己是不是还能继续留在宫里。他成天魂不守舍的,就怕会被赶出宫去。

还好,雍正帝对西学挺感兴趣的,没把郎世宁给赶走。郎世宁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觉着自己还有盼头。

在雍正朝的时候,郎世宁依旧勤奋努力地学习着,并且着手尝试把中西画法相互融合。他在画作里保留了西方的透视规则,同时运用了中国的水墨技法,这样一来,画作既有着线条的顺滑流畅,又具备了立体的感觉。

他还参照中国画里的主题,绘制了不少人物写生与风景画。郎世宁最为知名的作品当属《百骏图》,此画将一百匹骏马的神情姿态鲜活地呈现了出来,既有着西方画的写实感,又蕴含着中国画的韵味。这幅作品深得雍正帝的欢心。

某天,雍正帝前往郎世宁的住处,让他当场创作一幅山水画。郎世宁当即拿起笔,在纸上挥毫泼墨、皴擦点染,没多久就画出了一幅极具意境的山水画作,雍正帝对此颇为赞许。

打那以后,郎世宁的画在宫廷里渐渐有了些名气。宫里学画的公主、贵妃们常常找郎世宁讨教笔法。而郎世宁呢,也会给她们讲讲西方画法里的那些个模样姿态和用笔走势。

1735 年,雍正帝去世了,郎世宁心里又开始七上八下的。新上任的乾隆帝好像对西洋的东西不太感兴趣。这可让郎世宁整天为自己的未来发愁。

还好乾隆对艺术的喜爱胜过了对他的排斥,郎世宁再次逃过一劫。他暗暗发誓,必须使尽浑身解数来取悦这位新皇帝。

【五、鼎盛时期】

在乾隆时期,郎世宁接连创作出好几百幅画作,画的种类包括山水、花鸟、走兽等各种题材。他把西方绘画的技法和中国艺术的精华融合到一块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准。正因如此,郎世宁成为了清朝极为出色的画家之一。

乾隆帝居然还亲自对郎世宁的创作予以指导。郎世宁依照乾隆的需求,将其年轻且英明的模样绘制了出来。在这幅画里,乾隆帝神情威严,目光中透着自信,全然是一位实力强劲的君王模样。此画更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对帝王容貌进行逼真刻画的肖像画。

乾隆帝对这幅肖像画极为满意,不光夸赞郎世宁的绘画技艺,还给他披上锦袍,并让他在御前当侍卫。如此一来,郎世宁的日子过得愈发富裕了。

【六、艺术巅峰】

凭借着乾隆帝的宠信,郎世宁能够跟随圣驾进入宫廷,近距离地对帝王的神态和举止进行观察。他无时无刻不在留意皇帝的穿着、神情以及动作,并把这些融入到自己的画作当中,从而让肖像变得更为逼真且富有活力。

在乾隆十一年的时候,清朝举行了本朝最为盛大的一次阅兵仪式,郎世宁受命成为这次隆重典礼的总绘画师。他把一万六千名士兵井然有序地安排在长达数十米的画卷之中。每名士兵的服饰以及武器,都被他描绘得极为逼真,这也展现出了大清军队力量的强盛。

郎世宁常常跟着皇帝出巡以及围猎,他老是能够抓拍到乾隆精神焕发的模样,把皇帝骑在马背上的飒爽英姿给记录下来。这让郎世宁更深地体会到了动态绘画的艰难之处以及独特魅力。

1757 年,郎世宁绘制出一组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平定准噶尔图》,将清军征战新疆的英勇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乾隆帝瞧过之后,赞不绝口,觉得郎世宁的这幅画作能够流芳百世,是记录历史的上佳之选。

这般嘉奖让郎世宁对绘画的热爱与追求愈发强烈。他大量阅览中国的历史典籍,以此获取创作的灵感。在他的作品中,中西绘画技法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结语】

然而,历经了三个朝代风风雨雨的郎世宁,也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短暂易逝。1766年的秋天,郎世宁病倒在床榻之上,没过多久就停止了呼吸,享年65岁。

临终之际,乾隆帝亲临探望,且为其送终。郎世宁脸上露出平和的笑容,感慨地说:“我能来中国,真是太幸运了,也感到无比幸福。”

郎世宁凭借手中的画笔,切实地将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帝王的神韵予以记录。他怀着一颗柔和的心,刻画着这片古老国度的山川与人物。或许,恰是源于内心对这异国文化的钟情,他才能够摒弃偏见,钻研中国绘画,进而在绘画史上占据了崇高的一席之地。

郎世宁的一辈子,打破了地域和种族的藩篱,凭借艺术和理解架起沟通的桥梁。尽管他已然离世,然而他画作里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美妙,会一代又一代地流传开来。

0 阅读:26

此刻尽是思念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