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派关羽镇守荆州,时间长达7年,重用还是发配?

王老兵 2025-02-20 14:40:56

这个问题,是我一直想回答的问题,也一直带着这个问题在读三国,了解当时的背景和人物的性格、行事方式、各自的决策习惯,从而给自己一个答案。其实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说的是,刘备派关羽镇守荆州是一个极具战略考量的决策,其背后既有政治格局的必然性,也体现了刘备与关羽关系的复杂性。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荆州在当时非常独特的战略地位。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接中原、南通交广、西控巴蜀、东连吴会,是《隆中对》中诸葛亮规划的“跨有荆益”战略核心。刘备集团若想实现北伐中原的目标,必须确保荆州这一跳板的稳固。关羽驻守的江陵,也就是荆州核心,更是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扼守长江水道,是刘备集团与孙权、曹操争夺的焦点。所以,控制荆州是争天下的必然,刘备是看准这一点的,所以必须要派一个他信任,同时又有很强带兵打仗、指挥管理能力的人来镇守荆州。但刘备也面临一个挑战,那就是人才。

建安十六年刘备入蜀,建安十九年夺取益州,建安二十四年称汉中王。这一时期刘备集团的重心是巩固益州和汉中,荆州作为刘备的第二基地,必需要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大将镇守。环顾当时自己的阵营,思来想去,比来比去,只有关羽的军事能力和忠诚度,让其成为唯一合适人选。这么安排既是最好的选择,也是一种战略布局,还是一种现实妥协和无奈。熟悉刘备集团的朋友都知道,其实在刘备入蜀后,他的麾下派系十分复杂,既有荆州旧部如诸葛亮和关羽,同时也有益州新附势力,如法正、李严,甚至还有东州集团的刘璋旧部。

将关羽安排到荆州项目部,既是对荆州本土士族的威慑,比如糜芳、士仁,同时也能避免其与益州新贵产生矛盾,维持集团内部平衡。事情就这么定了。但是没想到的是,关羽去荆州,一走就是7年,时间这么长,都从来没挪过窝,里面原因肯定不简单。关键是这么长时间,为何关羽能接受并长期驻守?这一点不得不佩服关羽,关二爷的义气和使命感是真的很强大。众所周知,关羽是自黄巾之乱起便追随刘备,是集团元老中唯一具备独立统军经验的将领。他在徐州时期已有独守下邳的经历,刘备对其能力有充分信任。对关羽而言,镇守荆州既是结拜兄弟的托付,也是实现自身“万人敌”价值的舞台。同时,也与关羽性格有关,书上说他“刚而自矜”,就是很孤傲,他作为著名武将,是渴望独立建功的。而荆州作为前线,这个舞台能赋予他更大的自主权。而长期驻守一个地方,本质上也可以帮助他逐渐建立并形成“荆州小集团”,关羽也确实是这么干的,他重用了赵累、王甫等亲信,建立起自己的力量。对于刘备来说,7年不换将,有两个原因,一是手下可用的人才不足。刘备称汉中王后,张飞需镇守阆中,赵云、黄忠等将领资历不足,诸葛亮需统筹全局。而荆州局势复杂,需同时应对曹操、孙权,频繁换将可能导致防御体系崩溃。当时业务上的事情也很多,集团发展扩张又快,实在是顾不上了。当然,这些都是表象,个人认为,刘备这么做,还有深层次的考虑。刘备这个人,别看他喜欢哭,其实心思如大海,城府不是一般人能比。那就是他必须重用关羽,必须发挥出关羽的能力,这样集团的业务才能做大做强。

所以在任命关羽镇守荆州时,刘备并未派监军或副将制衡,当时糜芳、士仁只是为后勤官员。这么做,其实既是信任体现,也暗藏危机。后来关羽的专权导致荆州内部矛盾激化,糜芳和士仁因军粮供应问题与关羽不和,从而导致“兄弟义气”构建的权力模式的破产。所以说,关羽在荆州的七年镇守,既是刘备对其能力的绝对信任,也是乱世中“能者多劳"的无奈。而后来两人关系的本质,其实已从“创业的兄弟伙伴”逐渐蜕变为“君权与边将”的博弈,最终在荆州失守的烽烟中走向悲剧。你要是说刘备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对关羽没有防备之心,我也不相信。

0 阅读:4

王老兵

简介:分享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