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它为国人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中药成方剂型近40种,其中汤剂、丸剂、膏剂、粉剂最为典型。面对这些剂型,诊所医师在开方时如何才能作出适宜的选择?

今天,甘草医生以汤剂与丸剂为例,简单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希望能为各位老师在开方时提供一些剂型选择的参考。
01
适用病症不同
李东垣云:“大抵汤者荡也,去久病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其病,用药徐缓而治之也。”中医应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剂型来满足患者用药需求,最大程度发挥药物疗效。
汤剂相较于丸剂,更易吸收、起效快,血药浓度上升速率陡峭,广泛适用于各类疾病,特别是实证、急证,如回阳救逆的“参附汤”。
丸剂分解速度较慢,有效成分释放缓慢,吸收周期延长,血药浓度维稳较好。因此,丸剂在治疗慢病(三高、糖尿病等),调理虚损、亚健康及养生保健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丸剂也可用于救急。如心绞痛急性发作,可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或麝香保心丸,数分钟即可发挥止痛效果。

02
调配工艺不同
汤剂是中药饮片经水煎煮而成的药液,其制备过程需根据饮片特性进行先煎、后下、包煎等不同处理,煎煮时间因功效而异。煎煮过程中,虽然可以让饮片有效成分释放,但是析出度受限。以常规煎煮1~2次为例,有效成分总损失量为30%~55%,补益药更多。若家庭自行煎煮时,常常因为把控不准煎煮时间而可能导致有效成分进一步流失。
丸剂是将药物打成细粉或者药材提取物,加入赋形剂制成球形或类球形的固体制剂。由于避免了浸泡、煎煮步骤,直接打粉制丸,药物的有效成分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故丸剂的载药量通常高于汤剂。而丸剂在胃中的吸收速率较慢,起效时间较长,所以药效比汤剂也更为持久。
此外,一些不能煎煮、脂溶性、含挥发性的药物,也多制成丸剂。

03
服用口感不同
汤剂需服的药液量较多,大多味苦,即使加了甘草、枸杞等甜味的成分进行中和,口感依然不佳,难以下咽,尤其是怕苦的成人、老人和儿童。
而丸剂由于添加蜂蜜等赋形剂,掩盖了本身的药粉涩味,口感更好,更易于服用,少量水冲服即可。丸剂是天然的释缓制剂,对肠胃刺激性小,对需要长期调理的患者以及儿童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也可增加服药的依从性。
04
适用场景不同
汤剂因为是液体,不仅可以用来口服,还可以用来外用,如洗浴、涂抹、熏蒸、含漱等。但携带、保存都不方便,时间久了容易发霉变质,必须放置冰箱冷藏。
而丸剂体积较小,运输、携带更方便,特别是使用了包衣工艺后的丸剂能有效防潮避光,在常温下能保存3个月,若放置冰箱内冷藏,则可将储存时间延长到1年之久。平时不具备煎煮和储存条件的学生、外出旅行者及工作繁忙的商务人士若有服用需求,选择丸剂尤为适宜。

综上所述,中药汤剂与丸剂都各自具备独特的特性及优势,医师在临床应用时须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对症开方,选择合适的给药剂型,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就诊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