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位患者是整个乳房烂掉一半了,拖了两三年才来就诊。
患者说,当时肿块只有一个小指头大小,又不痛不痒,觉得没有什么。
我又问她,肿块都烂掉了,后来为什么还不来医院就诊?
患者说,都已经成这样了,来医院也没有用。
后来给她做了新辅助以后,效果很好,但是这位患者昨天告诉我,她不想做手术了。她说做手术也没有用,要去吃中药,然后反复的沟通都没有效果。
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更多人已经开始关注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在100年前就有医学科学家提出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简单地把患者的问题当成一种身体局部的疾病,一定是行不通的,有更多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参与其中,医生们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然而更多的需要就诊的百姓更应该明白,疾病与心理,社会密不可分。
患者与医生的沟通尤为重要,了解患者是因为何种原因拒绝治疗。

患者拒绝治疗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患者的经济原因
不论是中国,还是国外,很多的女性发现乳房肿块后,开始衡量自己现有的经济承受能力。举个例子:有一位泰国女性,55岁发现乳腺癌后,接下来的一年里接受了很多的治疗包含切除乳房,接受化疗,还要吃各种抗癌药物,这些治疗的费用高于25000美金,比她全家一年挣得都多,如果没有医保,很有可能她会放弃治疗,只能等死。
不管是在哪个国家,大部分人的经济还不算太富裕,这直接导致没有强烈的治疗意愿。

第二种:对医学知识的匮乏
每一个医生学习的曲线很长,并且在行医过程中会逐渐地完善知识体系,并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诊疗方案。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很辛苦,需要医生夜以继日地学习。因此,患者与医生沟通的时候,很难系统的理解所患疾病的全面的知识。更多的人不愿意理解也不敢面对事实。
文化程度决定对自己病情的理解程度,更多的人不愿意去看书,查资料了解,更愿意从医生嘴里知道结果是什么。而医学是非常严谨的科学每个人的差异和不确定性,决定着医生不能给予明确的答复。只能按照概率,来解释这个人的情况到底如何。这时候,矛盾就产生了,患者不能明白医生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医生更不能答应完全解决问题。
目前医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与患者的期待,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成了很多人不愿意治疗,丧失希望的原因之一。
第三种: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观念中,医生在过去的时间里,一直形象高尚,并被百姓放到了神坛的位置。患者在得病的时候,把一切美好的希冀都寄托在医生身上,当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越来越大的时候,希望越大失望越强烈。医生的光环消失,因为不可预测的因素被从神坛上拉了下来。更多的高级知识分子也不能理解的问题或者一知半解也会造成误解的裂痕。更多的时候是医疗技术的无力感与疾病的未知之间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