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走廊 文史走廊2024年11月20日 09:25 安徽 1人
文史走廊(wenshizoulang)——人文历史,世间百态,万人订阅的微信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文史走廊”关注,且要沉酣向文史,未须辛苦慕功名。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加★星标★不迷路】
在古代,殉葬制度是一种极为残忍且令人震惊的仪式。是中国古代一种极为残忍的陋俗。
古代的帝王、贵族们生前坐拥荣华富贵、奴仆成群,死后也舍不得阳间的衣食用度,不仅要把金银珠宝、器皿、武器这些东西都带走,连侍候自己的娇妻美妾、仆人奴婢都想带去下面继续陪伴左右。
尤其在帝王统治时期,为了显示其权威和地位,有些皇帝甚至选择用活人进行殉葬。
这一制度不仅剥夺了无辜者的生命,更暴露了权力的滥用和人性的阴暗面。
殉葬制度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
没有考证出一个确切的时间,但可以确定的是,殉葬制度在史前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而兴盛于商周时代。
据考古研究,在大约公元前4040年至前2240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多人合葬的现象,其中包括同性合葬和男女合葬。
这些合葬墓中的个体往往并非同时死亡,因此有学者推测,这可能是一种早期的殉葬形式,尤其是在家长奴隶制下,可能存在杀妾殉葬的情况。
然而,这一时期的殉葬制度尚未形成明确的规范和制度。
现在考古出的商代贵族大墓中皆有殉葬之人,而且人数还不少,墨子曾说过:天子死后,殉葬者多则达数百人,少也要数十人,将军大夫级别的,殉葬者多则数十,少则几个。
用作人殉者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墓主的妻妾宠幸及其亲近的奴仆武士,而用作人祭者则大都是以战俘为主体的奴隶。想想生活在那样的时代,真是十分可怕。
这一切其实源于人们对死后世界的迷信认识,以为一同埋进墓里的就能在阴间继续享用。
进入殷商时期,殉葬制度开始逐渐明确并盛行。商人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
因此,奴隶主贵族死后,往往用奴隶为之殉葬,以供其死后奴役驱使。
这一时期的殉葬者既有被杀或自杀后陪葬的,也有被活埋的。在河南安阳发掘的奴隶主墓葬中,一般都有几个、几十个人殉葬,有的大墓中甚至有二、三百人殉葬。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献公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决定用陶俑代替人殉,可能那时候人们的思想更趋于理性了。
一方面活人殉葬实在残忍,另一方面国家的人口非常宝贵,为了殉葬一口气杀了一大堆青壮年劳动力,这实在不是什么明智的做法。
不过古代帝王在人殉制度上时而开倒车——汉武帝死后,殉葬了大批金银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但他的妃子、宫女却都免于殉葬,从此,除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外,人殉制度基本不复存在。
可到了明朝,殉葬制又死灰复燃,朱元璋死后让46位妃嫔宫女殉葬。明英宗朱祁镇虽然因为“土木堡之变”被骂惨了,但还是做过一件好事,就是废除人殉制度。
原因嘛,可能是他亲眼目睹过人殉的惨状心有不忍,也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妻子钱皇后。但主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到这个程度,野蛮的殉葬制度早就不得人心。
后来清朝初期,殉葬制度再度出现,多尔衮的亲生母亲就是被逼为努尔哈赤殉葬。
到了康熙年间,自诩宽仁的康熙下令永远废除了人殉,这个惨无人道的制度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也许你会好奇,这些被殉葬的人在墓中能活多久呢?他们有逃出来生还的希望吗?
首先,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体的生理极限是七天不吃饭,两天不喝水。
在墓穴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如果没有食物和水源,即使是再顽强的人也很难存活超过2-3天。然而,这仅仅是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出发的推测。
实际上,在墓穴中,被殉葬的人往往面临着更为残酷的现实。由于空间的限制和资源的匮乏,他们可能会因为生存的本能而相互杀害,以此为食。
这种血腥的行为虽然令人难以接受,但在一些出土的帝王陵墓中,考古学家确实发现了这样的迹象。这样的行为不仅延长了某些人的存活时间,但也让整个殉葬过程变得更加残忍和恐怖。
除了食物和水源外,含氧量也是决定被殉葬者在墓中存活时间的关键因素。墓穴作为一个封闭的空间,无法进行空气交换,氧气会逐渐被耗尽。
一旦氧气耗尽,人类将无法生存。根据墓穴的大小和容纳的人数,可以大致推算出氧气能够维持多久。一般来说,小一点的墓穴容纳的人数较少,氧气耗尽的时间也会相对较短。
古代皇帝的殉葬制度不仅暴露了权力的滥用和人性的阴暗面,也让我们深刻反思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些被殉葬的人在墓中的存活时间往往短暂而残酷,他们的命运被无情地剥夺和践踏。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我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制度的不合理性,并开始努力改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