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作者:罗娜·雷纳
在上一节的内容中,我们讲到父母吼孩子的深层原因,既有父母因压力过大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涉及原生家庭代际传承的影响。
那么接下来,我们接上节文末的问题,来谈谈孩子的气质差异,以及它是怎么导致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害得父母情绪失控,大吼大叫的。
发现和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
在上一节我们讲到了詹姆斯和小女儿的冲突。詹姆斯百思不得其解,都是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大儿子就那么乖巧听话,小女儿却如此倔强呢?从气质咨询师的角度来看,詹姆斯提出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那就是“不同的孩子往往有着不同的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的行事风格。它无法解释我们“做什么”,“为什么做”,而是解释“怎样做”,是我们行为的另一种表达。它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与他人连接并加深理解的大门。如果父母和孩子存在气质差异,往往就会引发冲突。
气质能帮我们从全新的角度理解孩子的行为方式,罗娜·雷纳称之为“气质眼镜”。想象一下我们平时戴着一副旧眼镜,只能模模糊糊看到孩子的影子,因为看不清他的行为举动就会形成困惑。而换上更清晰的新眼镜,我们就能看到孩子的真正模样。
比如,我们看到他咧着嘴大笑,眼里闪烁着淘气的光芒,嘴巴上沾着巧克力碎末。那可能是他正在为自己能够吃到桌上的巧克力蛋糕而感到骄傲。如果是以前,我们会因为他“偷吃”而发飙,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力量、他的坚持,以及他对学习的热情。
戴上新眼镜后,我们就能看到并接纳孩子的真实面目。就像“偷吃”蛋糕这件事,我们看到的是孩子的积极热情、敢于冒险、勇于尝试新事物。我们会突然不明白,为什么之前会因为一小块蛋糕而对他发火,大吼大叫。所以说,如果父母觉得孩子的行为不可捉摸,不妨戴上一副新的“气质眼镜”,然后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大部分专家认为,气质的基础是基因。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孩子就不再是“白纸一张”,就带有了自己的气质。罗娜·雷纳很早就发现,有的婴儿哭声轻柔,很容易安抚,有的却蹙着眉头、紧握小拳头、扭来扭去,哭声大得能把所有人招来。
不同气质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养育方式。国外有些医院会在宝宝4个月时提供气质描述,帮父母提供个性化的养育指导。比如有的孩子抗挫力较弱,父母就鼓励他去够地上的球,循序渐进地拓展他对挫折的容忍度;有的孩子比较敏感,父母就要多花点时间进行安抚,甚至需要一点点地教他独立入睡。
需要说明的是,即便一母同胞的两个孩子,也很可能会具备完全不同的气质。罗娜·雷纳的大儿子能开心地吃掉餐盘里的所有食物,但二女儿却非常挑食,曾让她感到崩溃。后来罗娜·雷纳学会了根据孩子的气质差异,调整做妈妈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环境和营养的不同,孩子的气质可能会有所改变。这就需要父母仔细观察,了解孩子的气质进而理解他的行为、社交、偏好、争执方式,等等。比如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的孩子喜欢宁静;有的外向、适应性强;有的则刚好相反……
孩子的行为就像一幅拼图,只有一片一片拼起来,我们才能得到一幅丰富又复杂的画像,而气质则是这个拼图中最关键的一片。只有找到这片拼图,我们才能更准确地预测孩子的行为,做好心理准备,此时就不容易情绪失控,大吼大叫了。
罗娜·雷纳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最关键的就是接纳对方的本来面目,允许他轻松地做自己。如果父母抱有“完美”的期待,那么一旦孩子没有达到,父母就会失望生气。所以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并理解孩子的气质,然后相应地调整做父母的方式。
不过,因为各自的性格和经历不同,父母对孩子的气质理解可能也不太一样。比如妈妈喜欢整洁有序,严肃认真,主要负责孩子的日常照顾和管教;而爸爸随性自由,主要负责周末带孩子玩耍;那么两人看到的孩子气质就会大不相同。
父母和孩子的气质冲突与协调
这就意味着,即便在朝夕相处的家庭中,不同成员之间也会存在着气质差异,并引发亲子之间的冲突。就像罗娜·雷纳自己,她的脾气比较急,说话节奏快,做事风风火火,从没想过这种气质对慢性子的小女儿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所以小女儿经常生气,觉得妈妈很少给自己把话说完的机会,总是急匆匆地抢话说。
还有罗娜·雷纳的大女儿,在爸爸大声说话时非常痛苦。这是因为她是敏感气质,爸爸声音一大就觉得是在吵架。而罗娜·雷纳的丈夫米克是个演员,并不认为自己的大嗓门就是吼叫。他总说:“我可没嚷嚷,你们真想听听我嚷嚷是什么样吗?”
罗娜·雷纳运用这套气质理论,帮很多家庭解决了亲子冲突。当她讲述自家故事时,总有人受到启发说:“哇!我从未想过孩子跟我这么像。我俩都太倔了,难怪冲突不断!”还有人会说:“我儿子跟我丈夫简直一个模子做出来的,又敏感又焦虑!”
此外,如果一个妈妈好静且敏感,那好动的孩子就很容易惹她发火;一个急性子的爸爸遇到慢热型的孩子,也会因为失去耐心而吼叫;擅长交际的父母很可能会养育出天生羞怯的孩子,而做事灵活的父母理解不了为什么孩子会那样倔强等等。
可以说由气质引发的较量,在很多家庭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它就像一场拔河比赛,这边是父母,那边是孩子,双方各拉着绳子的一端拼命用力,都想要胜过对方。父母说:“快去写作业!”“快去洗漱!”孩子往往会继续玩耍,用拖拉进行对抗。
这场拉锯战最后会演变成意志之争,让大家忘掉了引发争端的焦点,只是想着赢,最后得到的却是双输。因为如果父母表现强硬,孩子就会因为受挫而带有无力感,与父母疏远甚至变得叛逆。如果孩子总是获胜,就会更频繁地挑战父母的权威。
在这场较量中,父母应该是定基调的人。孩子往往无法控制情绪,此时父母就更应该保持平静,该坚持时坚持,该退让时也要尊重孩子的气质,逐渐向孩子靠拢。父母就像一棵大树,既可以随风弯曲,也能在风暴中挺立。
那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小故事来更好地说明这个道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父女,爸爸曼尼和女儿玛丽卡,个性都很倔强。曼尼对女儿喊道:“玛丽卡,写作业的时间到了,快回房间写作业!”玛丽卡抗议道:“再等一分钟,我要把画画完。”
几分钟后,曼尼看到玛丽卡还在画画。他意识到这将是个忙乱的夜晚,因为女儿既要完成作业,还得赶去上钢琴课。他变得越来越焦虑,负面想法开始升级。他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惯孩子了,如果孩子这样任性下去,万一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曼尼大声嚷道:“玛丽卡,我要你马上!立刻!停下画画,否则你会后悔的!”玛丽卡嘴上答应着,但并没停下手里的画笔。她特别想完成这幅画,这样明天就可以带去学校给朋友们欣赏。10分钟后曼尼看到女儿竟然还在画画,他彻底爆发了。
曼尼夺过女儿手里的画笔,大吼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赶紧回房间写作业,画画能考上大学吗?”玛丽卡含着泪也吼道:“大不了就不上那个愚蠢的钢琴课了!你怎么就不明白,我必须画完。我恨你,你是世界上最讨厌的爸爸!”
曼尼和女儿的冲突,其实就是气质差异导致的。曼尼的适应力很强,做事灵活,很容易转移做事的重心;但女儿玛丽卡则是专注型气质,喜欢把一件事做完再启动另一件。当曼尼看到女儿对自己的要求置之不理时,他就会失去耐心,好胜心也被激发了出来。
但如果曼尼戴上“气质眼镜”换个角度,就会欣赏到玛丽卡的专注力特质,认为这能帮女儿未来取得人生的成就;而且他就能理解之前女儿为了适应自己的安排付出了多少努力,这种努力本应得到赞赏,而不是吼叫和指责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