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进的战斗机上不会设计防止叛逃的装置的。如果战机上安装防止叛逃的炸弹或者自毁电路会给飞行员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影响作战是得不偿失的。目前防止飞行员叛逃基本上走的都是政治手段。基本上所有涉秘人员都会有相应的权限范围,超过了权限范围的机密内容不得掌握。那么偶尔一个人叛逃所携带的秘密信息也是不完整的。而且趋于政治压力接收国对这些人员安置也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可以参考斯诺登事件。
对于战机的物理防护问题实际上才是战斗机机密设计的核心问题。战机叛逃在军事上是小概率事件,相反战机在作战过程中被击落击伤后坠毁或迫降到敌方控制范围内的情况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了。例如美国的P3侦察机在和中国的歼-8相撞后迫降到中国的机场后就是这样的大概率事件了。P3迫降后随即中国的专家登机检查测量分析但实际上中国并没有取得多少美国军机的机密信息,网传因为P3迫降中国中国航电技术提高了10年的说法其实也是爱国人士的臆断而已。战斗机航电系统中有损毁装置,最原始的情况下是强酸剂,在符合条件的状态下会被触发对关键部位的电路板进行烧蚀。前面说的P3迫降中国后就采取了强酸烧蚀的办法在战斗机落地后5分钟内,P3的大部分关键设备就已经完全失效并不可复原了。
后期有技术表名大量有环境限制的自毁电路板也有可能应用在最新的战斗机中,但并非是防止叛逃事件发生的,而是后期补救的措施,防止在拆卸电路的时候获得电路资料而已。例如温度自溶电路板。对于战斗机尺寸规格数据的测量在关键部位上有防拆除的结构部件,战斗机出厂的时候就已经由组件的形式进行了封装,这些部件是不能进行拆开的,拆开后会严重形变导致无法测量物理尺寸。即便是在战斗机日常维护的时候这个部分也是由成套的组件进行替换的可维护基本上是0。对于隐身材料和涂层,目前人类还没有可能作出逆向工程。最多知道其中的元素成分,但制造工艺根本无法掌握。隐身涂层的技术其实是最不担心外泄的。
美国在二战后得到了大量的苏联飞机。包括Mig-19、Mig-21甚至当时最顶级的Mig-25。在取得Mig-21后甚至还被用作试飞研究以便拟定针对于Mig-21的作战方针。这里又牵扯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飞机的飞行包线。在试飞过程中的飞行包线和正常战斗的时候的飞行包线是不一样的,战斗过程中飞行包线是一个远小于试飞包线的子集。但不掌握试飞包线的敌国人员如果尝试进行极限的飞行性能测试那么就会面临着摔机解体的风险,因此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即便敌国获取了先进的战斗机那么飞行性能其实也只能进行估算。和看公布出来的视频资料没太大区别。
另外从实际上的收益来看,策反一名敌国飞行员的投入和产出比很小,毕竟尖端武器也仅仅是武器罢了,劳师动众的策反活动并不会给自己的国家带来战略优势,反而会导致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目前的国际形势下针对于题主所说的防止飞行员叛逃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