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5年:东吴夺嫡风云,陆逊的悲剧落幕

萌鹰杂弹历史 2025-03-14 03:02:44

在三国鼎立的历史长卷中,公元 245 年,即农历乙丑年,注定是东吴历史上极为沉重的一年。这一年,吴国内部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激烈的争权斗争,将一位东吴名将卷入其中,最终致使其忧愤而死,他就是陆逊。这场权力争斗的风暴,不仅改变了众多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东吴未来的走向。

东吴朝堂的暗流涌动

孙权统治后期,在继承人的选择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犹豫与摇摆。他的儿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成为了这场权力角逐的核心人物。起初,孙和与孙霸同住一宫,礼仪和俸禄完全一样,这种模糊的待遇引发了群臣的诸多议论。后来,孙权虽命令两人分宫居住,僚属也加以区别,但此举并未平息纷争,反而让兄弟之间的裂痕愈发明显。

卫将军全琮让儿子全寄侍奉鲁王,并写信告知丞相陆逊。陆逊深知其中利害,回复道:“你的儿子若真有才干,不必担忧不被任用,不应出任私门幕职来邀取荣华。若才力不佳,最终只会招来灾祸。况且两宫势均力敌,必定各自拉帮结派,这是古人最忌讳的。” 然而,全寄并未听从陆逊的劝告,依然攀附鲁王,轻率地与之结交。陆逊再次写信给全琮,直言他不学汉朝金日磾严格对待儿子,反而庇护全寄,最终会给家门招来灾祸。全琮不仅不听,还因此与陆逊产生了裂痕。

鲁王为扩充自己的势力,一心结交当时的知名人士。偏将军朱绩以有胆力著称,鲁王亲自前往他的官署,挨近他坐下,试图与他结好。朱绩却走下座位站在一旁,推辞不敢接受。从那时起,朝堂上从侍从到宾客,逐渐形成了对立的两派,仇视敌党,猜忌之心日益蔓延,最终波及到朝廷大臣,整个吴国朝廷被分成了两派。孙权听闻后,借口让太子和鲁王专心学习,断绝了他们与宾客的往来。但这一举措只是暂时掩盖了矛盾,暗流仍在朝堂之下汹涌澎湃。

全公主的搅局与王夫人之死

全公主鲁班与太子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之间素有隔阂。当孙权有意立王夫人为皇后时,公主极力阻止。之后,公主又担心太子即位后会怨恨自己,心中不安,便开始多次在孙权面前毁谤太子。

孙权病重卧床期间,派遣太子前往长沙桓王孙策祭庙祈祷。太子妃的叔父张休居住在庙附近,邀请太子到自己家中。全公主得知后,派人暗中监视,并向孙权报告说:“太子不在庙中,而是去了妃家商议事情。” 同时,她还污蔑说:“王夫人看到陛下病重卧床,面露喜色。” 孙权听后大怒,王夫人因忧虑过度而死,太子孙和也因此逐渐失宠。

陆逊的劝谏与悲剧结局

在这场混乱的夺嫡之争中,陆逊坚定地站在了太子孙和这一边。他认为太子是正统,应该有坚如磐石的稳定地位,而鲁王作为藩国之臣,对其宠爱和俸禄应当有所差别,只有这样,上下才能安定。陆逊连续上书三四次,言辞激切,甚至想要前往京师,当面陈述嫡庶的大义。然而,他的这些举动不仅没有得到孙权的认可,反而引起了孙权的不快。

太常顾谭是陆逊的外甥,他也上书说:“无论是国还是家,一定要明确嫡庶的区别,使尊卑之礼各不相同,高下有别,等级不可超越。只有这样,骨肉的恩情才能保全,夺嫡的邪念才可断绝。” 这番言论同样触怒了鲁王及其党羽,鲁王与顾谭之间由此产生了隔阂。

芍陂之战中,顾谭的弟弟顾承和张休都立下了功劳。全琮的儿子全端、全绪却与他们争功,并向孙权诬告顾承、张休。孙权偏听偏信,将顾承、张休贬到交州,后来又追赐张休自尽。

太子太傅吾粲请求派鲁王出镇夏口,逐出杨竺等人,不要让他们留在京师,同时多次向陆逊通报消息。鲁王与杨竺得知后,一起诬陷吾粲。孙权大怒,将吾粲拘捕下狱处死,并屡次派遣中使责问陆逊。陆逊面对孙权的责问,内心愤懑不已,最终忧愤而死。

孙权在陆逊死后,还拿杨竺指控陆逊的二十件事一一质问陆逊的儿子陆抗。陆抗一件一件地作出回答,孙权的怒意才稍稍化解。

对历史的深远影响

陆逊之死,是东吴内部政治斗争的一个悲剧性高潮。陆逊作为东吴的杰出将领和重臣,他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为东吴立下了赫赫战功,此后也多次为东吴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他的离世,无疑是东吴的重大损失。

这场太子与鲁王的争权斗争,使得东吴朝堂陷入混乱,大臣们纷纷选边站队,严重消耗了东吴的内部力量。许多忠良之士在这场斗争中受到牵连,或被贬谪,或被处死,东吴的政治生态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同时,这场争斗也影响了孙权对继承人的最终决策,使得东吴的未来走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公元 245 年的这场东吴夺嫡风云,以陆逊的悲剧落幕为标志,成为了东吴历史上一道难以抹去的伤痕,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慨与思考。它警示着人们,权力斗争的漩涡一旦开启,往往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即使是曾经辉煌一时的英雄人物,也可能在其中身不由己,走向悲剧的结局。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