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明王朝在朱元璋开国之后,就确立了“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这么个国策。简单说呢,除了太子,皇帝其他儿子都得封亲王。明初的时候,亲王有势力很强的三护卫官军,他们主要任务是“藩屏国家”,其实就是地位很高的戍边大将。
当然了,建文帝朱允炆搞削藩,燕王朱棣就靖难,这么一来,亲藩和皇室的矛盾一下子就集中爆发了。燕王当上皇帝后,表面上说是要恢复“洪武旧制”,可实际上呢,他对各地藩王的戒备心一点都没少。朱棣和他孙子朱瞻基这俩皇帝都没少努力,到了宣德朝的时候,削藩这事终于大功告成了,各地的藩王也从保卫国家的顶梁柱,变成了整天混吃等死的废物。

王府的条件特别好,亲王们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还妻妾众多,照理说不应该为子嗣的事儿发愁。可实际上呢,明代有不少亲王因为没儿子而被除国,今儿个咱们就来盘点一下。
【太祖系亲王】
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因为年纪小还没受封,除此之外,剩下的二十四个儿子都被封为亲王。
其中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他登基当了皇帝,燕世子朱高炽就被立为皇太子,燕国的封号被取消了。齐王朱榑是朱元璋的第七子,谷王朱橞是第十九子,辽简王朱植的后裔朱宪?是第十五子的后人,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朱宸濠是第十七子的后人,伊厉王朱?的后裔朱典楧是第二十五子的后人,他们都因为犯罪被取消了封国。另外,还有五位亲王因为没有后代而被取消封国,具体情况如下:
潭王朱梓,他是太祖的第八个儿子,在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初六出生,他的生母是达定妃。野史里讲朱梓是陈友谅的遗腹子,这纯粹是瞎扯,要知道他可是在陈友谅死了六年之后才出生的呢。

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潭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湖广长沙府(也就是现在的湖南长沙)就藩。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三月,朱元璋突然召朱梓进京,没成想这位潭王居然带着王妃一块儿自焚死了。
于氏是个妃子,她爹是都督显。显的儿子琥,一开始在宁夏当指挥。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因为牵扯到胡惟庸那一党,显和琥都被处死了。这时候梓心里就很不安。皇帝派人去安慰他,还召他进宫见面。梓特别害怕,就和妃子一起自焚死了。他们没有孩子,封邑也就被取消了。—《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潭王的死挺蹊跷的。王妃家是不是胡党,这和潭王本人没多大关系啊,顶多把王妃给杀了就完事儿了,哪至于要自杀呢?不管怎么说,潭王没有子嗣,封国被除,老朱也没给他上谥号。
赵王朱杞,他是太祖的第九个儿子,在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出生,他的生母是谁不太清楚。洪武三年(1370年)的时候被封为赵王,不过就在当年就夭折了。
这儿咱们得补上一句,朱杞夭折得早,不算在伦序里,这样他弟弟们的伦序排名就都往前挪了一位。就像宁王朱权本来是第十七子,可在墓志铭里写的却是第十六子。有些“专家”说这是朱棣把太子朱标的相关记录给删掉了才这样的,这说法真让人不知道说啥好了。
湘献王朱柏呢,他是太祖的第十二个儿子,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八月初三出生的,他的生母是胡顺妃。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的时候被封为湘王,到了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就到湖广荆州府(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就藩去了。

湘王的文学造诣特别高,他写的字连老朱都非常喜爱。并且,湘王还“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是个能文能武的出色亲王。1399年4月,也就是建文四年的时候,朱允炆以“僭越”这个借口,派兵把湘王府给围起来了。朱柏可不想受这样的侮辱,就带着王妃一块儿自焚死了。
湘王死了以后,建文君臣假仁假义的那层遮羞布就被揭下来了。朱允炆特别生气,给叔父弄了个恶谥“戾”。朱棣靖难成功后,重新给朱柏建了个衣冠冢,还把他的谥号改成了“献”。
安惠王朱楹,他是太祖的第二十二个儿子,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九月二十二日出生,他的生母是谁不太清楚。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的时候被封为安王,到了永乐六年(1408年)就到陕西平凉府(现在的甘肃平凉)就藩了。
永乐十五年(1417年)八月的时候去世了,死的时候三十五岁,谥号是惠。安王的王妃徐氏,是开国头号武臣徐达的第四个女儿。大家都知道,徐达的大女儿是燕王妃,后来成了皇后。就因为这个,当年朱棣都打到城下了,建文帝让安王出城去议和。安王没有孩子,安王妃也没有殉葬,一直活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

郢靖王朱栋,他是太祖的第二十四子,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五月十七日出生,他的生母是刘惠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的时候被封为郢王,到了永乐六年(1408年)就到湖广安陆州(现在的湖北钟祥)就藩了。
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就死了,才27岁,谥号是靖。郢王的王妃郭氏,她给郢王生了四个女儿,可还是躲不过去要殉葬,为啥呢?就因为她不是皇后的妹妹呗。
【仁宗系亲王】
太祖死了以后,接他位子的朱允炆也封了三个亲王,分别是吴王、衡王和徐王。不过朱棣靖难之后,这三个人都被降成郡王了。朱棣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就是仁宗朱高炽,二儿子汉王朱高煦因为谋反被除国了,他第三个儿子赵王朱高燧这一脉一直把王位传到明朝末年。
仁宗有十个儿子,大儿子就是宣宗朱瞻基,老四朱瞻垠很早就去世了。剩下的八个儿子都被封为亲王,那些因为没有后代而被除国的情况如下:
越靖王朱瞻墉呢,他是仁宗的第三个儿子,在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正月初十出生的,他的生母是诚孝昭皇后张氏。到了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的时候,他被封为越王。
宣宗的子嗣少,越王是仁宗嫡次子,一直留在京城没去就藩,实际上成了大明王朝的“守城王”,就像第一备胎似的。
正统四年(1439年)六月的时候去世了,当时三十五岁,死后被谥为靖。他的王妃吴氏在当天就跟着殉葬了,死后被谥为贞惠。
滕怀王朱瞻垲,他在永乐七年(1409年)出生。朱瞻垲是仁宗的第八个儿子,他的生母是恭肃贵妃郭氏。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的时候,朱瞻垲被封为滕王。

滕王的封国在云南,可朱瞻垲没等到去封国的时候。洪熙元年(1425年)闰七月,滕王就死了,当时才十七岁,谥号是怀。因为之前他母亲郭贵妃在仁宗死后殉葬了,所以滕王是不是自然死亡,这还得打个问号。
梁庄王朱瞻垍,他在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十七日出生,是仁宗的第九个儿子,也是滕怀王的亲弟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的时候被封为梁王,宣德四年(1429年)到湖广安陆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钟祥)就藩。
之前提到过,安陆以前是郢王朱栋的封国。郢王因为没有子嗣,封国被除,但王府还留存着。出于节约的考量,梁王就到安陆就藩了。梁王的生母和大哥死得很离奇,这让梁王在封国里小心翼翼的,甚至都到了忍气吞声的程度,就连他府里的承奉孔勤都敢在他面前耀武扬威的。
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就死了,死的时候才三十岁,谥号是庄。他的原配纪氏是在京师去世的,他的继妃魏氏没有殉葬,一直活到了景泰二年(1451年)。
卫恭王朱瞻埏,他是仁宗的第十个儿子,在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是滕怀王和梁庄王的亲弟弟呢。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的时候,被封为卫王。

卫王的封国是河南怀庆府(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沁阳),但他打小身体就不好,老是生病,所以宣宗一直没让他去封国就藩。宣宗去世以后,新天子年纪小,宗庙的各种礼仪就都由卫王来代替执行了。
永乐二十二年被封为怀庆王。小时候老是生病,宣宗很疼爱他,他也就没去自己的藩地。每年到了拜谒皇陵的时候,宣宗都让他代理祭祀之事。他孝顺又好学,以贤德闻名。——《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
正统三年(1438年)十月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才二十三岁,死后谥号是恭。王妃杨氏上吊自杀跟着殉葬了,她的谥号是贞烈。
【宣宗系亲王】
宣宗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英宗朱祁镇,小儿子是代宗朱祁钰。在历史上,朱祁钰死的时候还是郕王呢,而且他没有后代,国家就被废除了,所以我们也把他写在这篇文章里。
郕戾王朱祁钰,他在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初三出生,是宣宗的第二个儿子,他的生母是荣思贤妃吴氏。到了宣德十年(1435年)的时候,他被封为郕王。
英宗的长子在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十一月才出生呢,所以朱祁钰一直都没能去就藩。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的时候,英宗亲自带兵出征,让郕王留在北京守着。到了八月十五日发生土木堡之变以后,朱祁钰先是被皇太后孙氏安排做监国,紧接着就在当年九月登基了,还指挥着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的时候,英宗搞了一场政变,把朱祁钰弄成郕王了。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十九号,郕王朱祁钰就死了,才三十岁。英宗用亲王的葬礼把弟弟葬在了金山,还给他弄了个难听的谥号叫“戾”。到了成化十一年(1475年),宪宗朱见深又让叔父恢复了皇帝的身份,把谥号改成“恭仁康定景皇帝”了。
【英宗系亲王】
英宗有九个儿子,其中第三个儿子早早就死了,没被封王。大儿子朱见深曾经被降为沂王。第九子徽庄王朱见沛的后代朱载埨因为犯了罪,封国被除。其他那些因为没有后代而被除国的情况如下:
许王朱见淳,他是英宗的第四个儿子,在景泰元年(1450年)2月21日出生,他的生母是王惠妃。景泰三年(1452年)的时候被封为许王,不过就在当年11月就夭折了。
朱见澍是秀怀王,他是英宗的第五个儿子,在景泰三年(1452年)二月二十一日出生,他的生母是高淑妃。南宫复辟后,天顺元年(1457年)朱见澍被封为秀王,到了成化六年(1470年)他到河南汝宁府(现在的河南汝南)就藩。
成化八年(1472年)7月22日就去世了,当时才21岁,谥号是“怀”。秀怀王没儿子,不过有两个闺女。所以宪宗就下命令把他的灵柩还有宫眷都接回京城。
皇上想到王爷没有子嗣,不忍心将他远远抛弃,就派宦官去迎接他的灵柩,让其归葬在京城的西山。—《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八》
忻穆王朱见治,他是英宗的第八个儿子,在天顺二年(1458年)闰二月初四出生,他的生母是万宸妃。到了成化二年(1466年)的时候,被封为忻王。
成化八年(1472年2月)离世,当时才十五岁,谥号是穆。
【宪宗系亲王】
宪宗有十四个儿子呢。长子、次子还有第十子都早早就夭折了。第三子就是孝宗朱祐樘。剩下的十个儿子都被封为亲王了。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后来当了皇帝,兴国就被除封了。其他那些因为没有子嗣而被除国的情况如下:
岐惠王朱祐棆,他是宪宗的第五个儿子,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月十八日出生,他的生母是孝惠皇后邵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的时候,朱祐棆被封为岐王。弘治八年(1495年),他前往湖广德安府(现在的湖北安陆)就藩。这一回亲王就藩花费可大了,用了九百多艘船呢,沿途启用的船夫都有数万人之多,这事儿在朝廷和民间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兵部讨论后认为,之前两府的人离开京城之后,那些官校凶暴强横得就像狼和虎一样,就算是地方上的大官也遭到欺凌。剩下的船用来装载私盐,剩下的车就多多索要银两。所经过的地方被搅扰得不行,破坏扰乱了盐法,让百姓深受其害,这种情况可不能成为惯例。—《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五》
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就去世了,当时才二十四岁,死后谥号是惠。王妃王氏在当年七月也去世了,所以孝宗就下命令把他们夫妇的棺柩运回京城安葬。
雍靖王朱祐橒呢,他是宪宗的第八个儿子,在成化十七年(1481年)六月初三出生,是岐惠王的亲弟弟。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被封为雍王,弘治十二年(1499年)到湖广衡州府(也就是现在的湖南衡阳)就藩。
衡州的雍王府质量特别差,一到雨季,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修了好多回也没什么用。正德二年(1507年)正月,朱祐橒死了,才27岁,谥号是靖。按照《明史》里的记载来推测,雍王应该是死于地震。
正德二年的时候,发生了地裂,宫室都被毁坏了,王爷去世。他没有儿子,封号也就被取消了。—《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
寿定王朱祐榰,他是宪宗的第九个儿子,在成化十七年(1481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他的生母是姚安妃。弘治四年(1491年)的时候被封为寿王,弘治十一年(1498年)就到四川保宁府(现在的四川阆中)就藩去了。
岐惠王死了之后,朱祐榰费了些心思打点,这才在正德元年(1506年)从保宁府搬到德安府去了。到了嘉靖三十年(1551年)七月的时候,朱祐榰死了,活了七十一岁,谥号是定。世宗按照老规矩,让人护送他的棺木回京城下葬。
汝安王朱祐梈,他是宪宗的第十一子,在成化二十年(1484年)九月二十日出生,他的生母是张德妃。弘治四年(1491年)的时候被封为汝王,弘治十四年(1501年)就到河南卫辉府(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卫辉)去了。
在公元1539年,也就是嘉靖十八年的时候,明世宗南巡,路过卫辉这个地方,汝王到郊外迎接,然后进去拜见了世宗。到了公元1558年,也就是嘉靖三十七年闰七月的时候,朱祐梈就去世了,他活了75岁呢,死后被谥为安。他的棺木和家眷都一起回京城了。
泾简王朱祐橓,他是宪宗的第十二个儿子,在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三月十六日出生,他的生母是杨恭妃。弘治四年(1491年)的时候被封为泾王,弘治十五年(1502年)到沂州(现在的山东临沂)就藩。
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的时候去世了,终年五十三岁,谥号是简。朱祐橓实际上不是没有后代,可他儿子朱厚烇死得比他爹还早呢。
申懿王朱祐楷,他是宪宗的第十四子,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初十出生,是泾简王的亲弟弟呢。弘治四年(1491年)的时候被封为申王。
弘治十六年(1503年)七月的时候就去世了,才十七岁呢,死后谥号是懿。朱祐楷的封国在四川叙州府(现在的四川宜宾),王府修到一半就只能赶紧停工了。当时王府门前的石狮子才刚有个毛坯的样子,于是这条街就被叫做“毛狮街”,一直传到现在就成了“茅司街”。
【世宗系亲王】
宪宗去世后把皇位传给了孝宗。孝宗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武宗朱厚照,小儿子朱厚炜夭折得早。武宗没有后代,他的堂弟世宗朱厚熜就按照“兄终弟及”的规矩继承了皇位。世宗有八个儿子呢,其中大儿子、五儿子、六儿子、七儿子和八儿子都夭折得早。二儿子朱载壡被立为皇太子,可后来也早早离世了。三儿子裕王朱载坖当上了皇帝,四儿子朱载圳没有后代,封国也被取消了。
景恭王朱载圳,他是世宗的第四个儿子,在嘉靖十六年(1537年)二月二十九日出生,他的生母是卢靖妃。嘉靖十八年(1539年)的时候被封为景王,到了嘉靖四十年(1561年)就到德安府(就是前面提到的岐惠王和寿定王的封国)去了。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正月就死了,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谥号是恭。当年景王待在北京的时候,跟三哥裕王住的地方、穿的衣服都没什么不一样的,一直都有抢皇位的心思。他死了之后,世宗说了句话,意思就是这孩子可算是死了。
载圳年纪还小的时候,他身边的人就有非分之想(觊觎皇位之类的),渐渐地这种说法就传了出去,朝廷内外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到了四十年的时候,国家的局势安稳下来。又过了四年,载圳死了。皇帝对大学士徐阶说:“这个家伙一直以来都图谋夺取皇位,现在他死了。”——《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
结语:世宗去世之后把皇位传给了裕王,裕王就是穆宗。穆宗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夭折得早,第三个儿子神宗朱翊钧登上了皇位,第四个儿子朱翊镠被封为潞王。穆宗去世后皇位传给了神宗,神宗一共有八个儿子,大儿子朱常洛被立为皇太子,也就是光宗。二儿子、四儿子和八儿子早早就夭折了,剩下的四个儿子都被封为亲王。
神宗死了之后把皇位传给光宗。光宗有七个儿子,大儿子就是熹宗,第五个儿子被封为信王,剩下的五个儿子都早早就死了。光宗去世后皇位就传给了熹宗。熹宗有三个儿子,可这三个儿子都夭折了。熹宗死了之后,把皇位传给了弟弟信王朱由检,他就是崇祯帝。崇祯帝有七个儿子,大儿子朱慈烺被立为皇太子,第三个儿子朱慈炯被封做定王,第四个儿子朱慈炤被封成永王,其他的儿子都很早就夭折了。
在八十六个大明亲藩里,有二十个因为没有后代就被除国了,这占了差不多四分之一呢。所以啊,明初有二十四个亲王,等到崇祯帝登基的时候,还剩下二十七个亲王和两个世子,就算再加上定王和永王,也不过是多了三成而已。明代宗室的祸事不在亲王的数量上,是那些数量巨大的低级宗室才是压垮大明王朝的那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