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在诊断异位胰腺中的应用

临床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和辐射生物效应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兴学科,其应用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精准诊疗的发展趋势。核医学在疾病的早期 “定位”“定性”“定量”“定期”诊断和对特定疾病的靶向治疗上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病例

中年女性,2年前因"右胸壁恶性黑色素瘤"行手术治疗,平素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本次常规复查,行增强CT检查发现小肠结节,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大(图1)。本次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差,近2 日有少量便血,小便无异常。体格检查: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弱。实验室检查: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72-4)、血常规、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

图1,增强CT检查示小肠结节(红箭),明显强化

诊疗经过

患者完善PET/CT检查,小肠结节未见明显代谢异常,考虑良性病变(图2)。

图2,PET/CT示小肠结节(十字线交叉处),呈低代谢表现患者因有“恶性黑色素瘤”病史,对良性病变的诊断存在疑虑,遂进行了小肠结节的手术,行腹腔镜探查+小肠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考虑“异位胰腺”。

病例相关知识

异位胰腺是一种少见的胰腺先天性发育异常,是指在解剖上与原位胰腺无关的部位出现胰腺组织,其与原位胰腺既没有血管联系,又没有导管联系。本病好发年龄为40~60岁,男性居多,好发部位有胃(24%~38%)、十二指肠(9%~36%)、空肠(0.5%~27%)和梅克尔憩室(2%~6.5%) 。胃的异位胰腺最常见位置是距幽门6cm范围内的胃窦大弯侧,十二指肠病灶最常发生在十二指肠降部,而空肠病变常位于屈氏韧带附近。多数单纯异位胰腺无症状,临床上多因并发炎性病变、溃疡、出血、恶变、肠套叠和肠梗阻等出现不适症状而发现。典型的异位胰腺多表现为向腔内生长的结节,其CT及MRI表现通常与原位胰腺相似。但实际临床工作中单纯依靠CT影像正确诊断非常困难,有研究报道了47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异位胰腺,CT诊断正确4例,正确率仅8.5%。

诊断思路

本例患者有"右胸壁恶性黑色素瘤"手术病史,且增强CT怀疑“神经内分泌肿瘤”,行PET/CT检查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分期,指导后续治疗。PET/CT表现为低代谢,提示良性病变,最终得到病理证实。

PET/CT是分子影像学利器,能够从代谢的角度提供信息,反映细胞活跃程度,为诊断带来新的思路。恶性肿瘤或炎症病变细胞葡萄糖酵解能力往往高于正常组织细胞,会大量积聚18F-FDG,从而被PET敏感地捕捉到。当PET显像为“阴性”显像时,说明细胞代谢不活跃,更倾向良性病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