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从历史角度看看美俄这军事和外交的关系。1972 年,美苏签《反弹道导弹条约》的时候,苏联就在古巴部署导弹;2015 年叙利亚问题谈判,俄军空袭阿勒颇的频率直接提高 40%。这次伊斯坦布尔会谈也不例外。俄罗斯一方面想通过外交改善和美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哈尔科夫、扎波罗热这些地方发动 “黎明行动”,一天就突破乌军 27 公里防线。很明显,俄罗斯是想用战场上的胜利,给谈判增加筹码。这 “军事 - 外交” 双轨策略,说白了,就是俄罗斯面对北约东扩压力,为了生存想出的办法。
俄罗斯的想法一直很清楚,通过顿巴斯四州公投巩固领土成果,还要求乌克兰永久中立。这其实就是对北约东扩的反制。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在 1812 年抗法战争、1945 年卫国战争后,都通过调整领土来建立安全缓冲区,这次也是同样的道理。俄罗斯总统特别代表德米特里耶夫也说了,俄罗斯可能接受乌克兰得到某种安全保障,但乌克兰决不能加入北约。
相比之下,乌军可就惨了。他们不光装备不行,指挥体系也乱成一锅粥。英国《每日电讯报》爆料,乌军在库尔斯克撤退的时候简直是灾难。士兵得徒步 19 公里回边境,后勤补给线还被俄军无人机不停地骚扰,30% 的重型装备因为没油,只能扔在战场上。这混乱局面和特朗普政府暂停情报共享有很大关系,乌军没了 “海马斯” 火箭炮的精确制导支持,火力打击效率直接下降 60%。
欧洲这边,法国推动的维和计划也碰了钉子。马克龙提议让联合国牵头,部署 “蓝盔部队”,结果德国、意大利等国坚决反对。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在欧盟峰会上直接说:“派维和部队就等于和俄罗斯直接冲突。” 为啥欧洲国家这么犹豫呢?说到底,还是能源问题卡住了脖子。2025 年初,欧洲天然气库存降到 70%,对美国 LNG 的依赖度涨到 54%。经济这么脆弱,哪还有战略自主性呢。
俄罗斯的核威慑政策在 2025 年有了重大调整。普京总统签了新版《俄罗斯联邦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明确说要是俄罗斯遭到常规武器攻击,可能会用核武器反击。这就是针对美国放松对乌军援远程武器使用限制,特别是 ATACMS 导弹部署做出的回应。俄罗斯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就是要让美国和乌克兰在用远程武器的时候多掂量掂量。
现在有个好消息,就是能源设施停火协议给谈判带来了新机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俄乌 30 天能源设施停火的进展表示欢迎,还呼吁把停火范围扩大到黑海粮食运输和核电站保护这些领域。要是双方能在这些方面达成共识,说不定就能为长久和平打下基础。不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地缘政治要达成和平,最后这一步特别难。像 1995 年波黑战争的代顿协议、2015 年明斯克协议,执行起来都困难重重。这说明,和平不光需要政治智慧,还得靠军事威慑下的利益平衡。
展望未来,2025 年可能是冲突的转折点。俄罗斯已经基本控制了乌东四州,而美国中期选举可能让对乌军援政策大变。以后要是有和平协议,可能会有这三个关键内容:国际维和部队有限进驻、乌克兰中立地位确定、顿巴斯高度自治。但要实现这些,前提是交战双方在战场上达到新的力量平衡。
从能源角度看,俄乌 30 天能源设施停火协议是个好开头。要是能把停火范围扩大到粮食运输、核电站保护这些方面,说不定就能打破现在的僵局。但还是那句话,地缘政治要实现和平,最后这一步总是困难重重。
这场持续三年的冲突,本质上是单极霸权和多极秩序的碰撞。现在战场上无人机越来越重要,能源设施也成了战略武器,传统地缘政治规则正在改变。以后的和平协议,不光要解决领土争端,还得重新构建欧洲安全架构。这,也许就是伊斯坦布尔会谈给世界带来的深层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