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苏振华写信期望安排工作,毛主席批示:同意,转交汪东兴处理

浅笑诉离情 2024-12-28 15:06:34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72年的一天,毛主席收到了一封信。信是苏振华写的,一个“沉寂”了五年的将军。

他在信中直白地说自己想重新工作,想为国家再出一份力。这封信让毛主席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他随即叫来了身边的工作人员,询问关于苏振华的情况。

当毛主席听完苏振华过去的经历后,只留下两个字:“解放。”

毛主席还补了一句,如果海军不需要他,可以让他回陆军,或者到地方上安排工作。很简单的批示,却让这个将军的人生再次掀起波澜。

要知道,五年前的苏振华仍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贵州,他领导剿匪、搞土地改革、发展经济,硬是把一个满目疮痍的省份带上了正轨。

后来,他又被调到海军,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作为曾经的陆军老将,他对海军几乎一无所知,但他硬是靠着一股韧劲,走遍了舰队、基地、岛屿,边学边干,逐步摸清了门道。

更难得的是,他还主导了核潜艇研制的初步工作。

到了后来,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在特殊时期被“靠边站”,不仅失去了工作,还变得无人问津。于是,才有了这封写给毛主席的信。

苏振华的故事,要从他少年时说起。他出生在湖南平江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家里第七个孩子。

父母随便给他取了个名字,叫“苏七生”。这个名字听上去简单,但他的人生却注定不简单。

小时候,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他跑到地主家放牛割草,可即便如此,依旧逃不过地主的欺压。那个时候,他就种下了反抗的种子。

1928年,平江起义爆发,苏振华亲眼看到红军帮助穷苦百姓出头的场景,心中热血沸腾,两年后,他加入了红军。

彭德怀第一次见到苏振华时,就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苏七生。”彭德怀听了,想了想说:“你要改个名字,叫‘振华’,振兴中华。”

从此,“苏振华”这个名字,伴随了他的一生。他跟随红军南征北战,经历了长征中的无数生死。

尤其是在娄山关战役和遵义战斗中,他冲锋在前,屡建奇功,连毛主席都称赞他是“工农分子知识化的典型”。

抗日战争时期,他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驰骋前线,而是选择在后方办学,研究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为前线输送人才。

到了解放战争中,他和杨得志搭档,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成为歼敌无数的“杨苏纵队”。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又受命指挥第五兵团进军大西南,解放贵州。

贵州的问题比想象中复杂,剿匪、土地改革、经济恢复,每一项都是硬骨头。苏振华不仅消灭了几十万土匪,还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到了土地,带领贵州走出了贫困。

1954年,他被调到海军,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这一调动是个巨大的挑战。

陆军出身的他对海军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他没有退缩。他走遍了各个舰队、基地,甚至深入岛屿,与士兵同吃同住,学习海军业务。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海军的科研体系逐步建立,海军装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他还主导了核潜艇的早期研制工作,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历史的洪流从不平静。20世纪60年代末,特殊时期到来,苏振华被迫离开岗位,陷入了长期的沉寂。

对于一生戎马的他这是一种巨大的煎熬。但他并没有放弃信念,直到1972年,他写下了那封信。

毛主席的批示让他重回海军,并担任了海军第一副司令员。

上任后,他用最快的速度推动海军工作的正常化,1973年,中央军委任命他为海军党委第一书记。

1975年,毛主席最后一次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握着苏振华的手说:“海军要搞好,要使敌人怕。”

毛主席还伸出小指比划了一下,说:“我们的海军只有这么大。”这句话让苏振华既感到遗憾,也充满了动力。

他开始主持制定《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完全实现,但这份规划为海军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毛主席去世前签署的最后一道命令,依然与海军有关:将巡防区升级为西沙群岛水警区。这一命令彻底结束了外国对西沙群岛的侵扰历史。

苏振华看到这一命令时,泪流满面。他知道,毛主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心系海防事业。

1976年,苏振华被任命为上海市委书记。他在复杂的局势下,积极平反冤假错案,落实老干部政策,稳定了上海局势,为城市的恢复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年后,他因病在北京去世,骨灰撒入南海。他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始终与“振兴中华”紧密相连。

有人说,苏振华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一面是铁血的军人,一面是知识分子的冷静。

他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一切。而现在,当我们谈论中国海军的崛起时,很难不想起这个将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