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技术真是“落后技术”?车企扎堆入局5个真相,看完颠覆认知

雪梅说汽车 2025-04-15 09:47:23

如果你现在手握30万预算,准备买辆新能源车,朋友们却吵翻了天。一方强烈推荐纯电,说那是未来趋势,科技感十足,零排放多环保!另一方却力挺增程式,理由更简单粗暴:没里程焦虑,能加油能充电,谁用谁知道!

这场争论的核心,其实就围绕着增程式电动车。这玩意儿,在懂行的人眼里,似乎总是带着点“落后”、“过渡”的意味。但现实却是,理想、问界这些靠增程技术起家的品牌,销量一路高歌猛进,赚得盆满钵满;就连吉利、奇瑞这样的老牌车企,也纷纷加入战局,推出自己的增程车型。这就让人纳闷了,增程式,它凭什么这么火?是真有实力,还是纯粹的“套路”?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看看这增程式,到底是不是真香!

要说增程式“落后”,这话其实有点断章取义。早些年,增程式确实给人留下了不太印象。那时候的技术还不成熟,不少增程车都是直接拿燃油车的发动机改的,结果就是油耗高、动力弱,跑高速更是“力不从心”。但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增程技术,早就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就拿阿维塔的昆仑智慧增程来说,它通过智能调节油电策略,优化能量管理,馈电油耗已经能做到百公里5升以内,而且动力衰减也控制在很低的水平。更有甚者,像奇瑞的黄金增程,一升油能发3.7度电,亏电油耗更是低至百公里5.9升。这数据,放眼整个汽车市场,都算是相当优秀的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甚至公开表示:“增程是纯电混动的最终形态。”这话的分量可不轻,直接给增程式“正名”了。所以说,“落后”这个标签,真的可以撕掉了。

技术进步是增程式火爆的原因之一,但更关键的,还是它在成本上的优势。相比插电混动,增程式的结构简直可以用“简单粗暴”来形容——发动机只负责发电,不直接驱动车轮,省去了复杂的变速箱和传动系统。这也就意味着,研发成本可以大幅降低,生产线改造成本也能省下一大笔钱。据业内人士透露,增程式的研发成本能比插混降低40%,生产线改造成本更是只有插混的三分之一。

这对于新势力车企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他们可以借助增程式,绕开传统车企的技术壁垒,快速推出产品,抢占市场份额。而对于奇瑞这样的老牌车企来说,增程式则是一个降维打击的利器。他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把价格压到传统混动难以企及的水平,从而在中端市场杀出一条血路。

说到底,消费者买车,不是买技术参数,而是买体验。他们根本不在乎什么“热效率”、“能量转化路径”,他们只关心三个问题:开起来爽不爽?续航够不够?价格是不是实在?

增程式的优势,恰恰就在这三点上。电机直驱带来的平顺静谧感,是燃油车和插混车无法比拟的。那种加速的线性、超车的干脆,真的会让人上瘾。增程式的超长续航,彻底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满油满电跑个1000多公里,堵车的时候随便开空调,长途自驾也不怕找不到充电桩,这体验,谁用谁知道!增程式的价格优势,更是让消费者无法拒绝。同等配置的车型,增程式往往比插混便宜两三万,而且还能享受新能源的绿牌政策。

理想L系列之所以能月销破3万,靠的就是这种“无焦虑体验”。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这才是增程式真正的底气所在。

当然,增程式能在中国市场火起来,政策的“偏爱”也功不可没。目前,国内把增程式归类为“插电混动”,享受免购置税、免费绿牌等优惠。而同样烧油的HEV混动(比如丰田双擎),却被视为燃油车,需要拍牌缴税。这种政策倾斜,让增程式成了车企钻空子的“完美马甲”——既能享受新能源的补贴,又不用像纯电车那样死磕电池技术。

这对于一些车企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他们可以利用增程式,快速进入新能源市场,享受政策红利,而不用承担太多的技术风险。

虽然纯电汽车的未来看起来很美好,但电池技术的发展,却总是赶不上市场的需求。固态电池虽然被寄予厚望,但其量产成本居高不下,短期内很难普及。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电池的续航和充电速度,仍然会是制约纯电汽车发展的瓶颈。

而增程式,恰恰可以在这段时间里,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它利用现有的锂电池和燃油增程器,既满足了当下市场的需求,又能为车企争取技术过渡的时间。正如网友吐槽的那样:“与其等固态电池画饼,不如先开上增程车享受。”

当然,增程式的未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增程式也将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技术上的内卷。目前,各个车企都在努力提升增程器的热效率,降低油耗。像奇瑞的黄金增程,已经做到了1升油发3.7度电,亏电油耗更是低至百公里5.9升。这无疑会倒逼其他车企升级技术,提高竞争力。

其次,是政策上的风险。如果有一天,欧盟也像一些国家一样,把增程式踢出新能源目录,那么依赖出口的车企,将会遭受重创。

最后,是用户认知的觉醒。随着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纯电汽车的续航里程越来越长,充电也越来越方便,纯电续航只有200公里的增程式,可能就会被用户视为“脱裤子放屁”。

那么,增程式到底有没有未来呢?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车企能否不断创新,能否抓住用户需求的变化,能否适应政策的调整。

说到底,增程式根本不是技术路线之争,而是车企在政策缝隙和用户痛点之间找到的最优解。它的火爆,印证了一个真理:市场从不为“先进”买单,只为“需要”买单。下次再听到“增程落后论”,不妨反问一句:“能让消费者甘心掏钱的技术,算真落后吗?”

就拿2023年的数据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949.5万辆,其中增程式车型贡献了不小的份额。理想汽车全年交付37.6万辆,问界系列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数据都表明,增程式汽车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增程式汽车在二三线城市和乡村地区的表现更加突出。这些地区的充电设施相对不足,用户对续航里程和便利性的要求更高,增程式汽车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可以说,增程式汽车在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增程式汽车面临的挑战。随着纯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充电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增程式汽车的市场空间可能会受到挤压。只要车企能够不断创新,提升技术水平,抓住用户需求的变化,增程式汽车仍然可以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与其争论增程式是否“落后”,不如更多地关注它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它不仅是一种技术选择,更是一种市场策略和用户需求的体现。在未来,增程式汽车可能会与其他新能源技术融合,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们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和选择。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1-5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389.5万辆,同比增长32.5%。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含增程式)销量达到107.6万辆,同比增长78.6%。这表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仍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而增程式汽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各大车企也在加大对增程式技术的研发投入。例如,比亚迪推出了DM-i超级混动技术,吉利推出了雷神混动技术,奇瑞推出了鲲鹏DHT超级混动技术。这些技术都旨在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降低油耗,提升驾驶体验。

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消费者在选择新能源汽车时,续航里程、充电便利性、价格和驾驶体验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增程式汽车在这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在政策层面,虽然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逐步取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但中国政府仍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给予大力支持。这为增程式汽车的发展提供了良政策环境。

综合来看,增程式汽车在市场上仍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只有那些不断创新,提升技术水平,抓住用户需求变化的车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增程式汽车的火爆并非偶然,它是技术、成本、用户需求和政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的里程焦虑,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购买门槛,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做出了贡献。虽然增程式汽车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车企能够不断创新,抓住市场机遇,它仍然可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0 阅读:6

雪梅说汽车

简介:向雪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