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新韵】古人智慧话节气小雪大雪渐次来雪落天地间冬日读经时

马铁说文化 2025-02-05 03:03:35

欢迎您点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评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送人玫瑰,留有余香

古人经过观察发现,天地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而“小雪”和“大雪”这两个节气,就明确表明了自然气候的渐进变化。这段时期的气温应该逐渐转冷,尤其是北方的地区,更应该从小雪片片飘落的景象,转变成大雪纷飞的壮观场面。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江雪》仅用短短几句话,就描绘出冬天大地被一层厚厚的白雪覆盖,苍茫寂静的景象。读诗时,仿佛能置身于冰雪之中,感受到那份寒冷!

虽然并非每个地方都会下雪,也并非每个人都喜欢下雪天,但“雪”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在冬天的六个节气中,就有两个节气分别命名为“小雪”和“大雪”。

冬天似乎就应该飘雪,古代诗人苏辙曾经说过:“长恐冬无雪。”为什么会担心冬天不下雪呢?因为如果在特定的时期,自然没有产生相应的变化,来年就很可能会有灾害发生。

相反地,如果在“大雪”这天有适当的降雪,人们就会欢喜不已。有句谚语说:“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这意味着“大雪”这天的气候能预测明年是否会发生干旱;而且冬天适当的降雪能杀死田地里的害虫,使得来年的收成变得更好。

宋朝有首诗是这样写的:“久旱腊月如夏热,夜来忽降一尺雪。叫谢上天声应彻,且压瘴气不作孽。”意思是说,季节已经到了冬天,却还是像夏天一样热,但某天晚上,天空却突然下了一场大雪,于是人们纷纷开心地感激上苍,因为这样可以防止瘴气出来作怪。“瘴气”是一种因气候湿热而产生的毒气,会让人生病,而下雪能让气候变得干燥寒冷,人们就比较不容易生病了。看来古人喜欢雪,不仅因为雪景的意境美,也因为雪是自然循环中上天的一种恩赐。

古人认为雪从天上降下,不染尘埃,非常纯净,所以许多人会在冬天时取一些雪装在罐子里储存起来,以备后用。然而,取雪并非随意在地上铲一把雪即可,古代的文人雅士最喜欢从松树或梅花的枝叶上取雪,这样的雪才不染尘埃,甚至还带有香味呢。

那么,古人搜集雪水要做什么呢?他们喜欢用雪水泡茶。诗人白居易就曾说过:“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就是说他一边读别人写的诗,一边品尝用雪水泡的茶。他还有一首诗《晚起》,里头写着某一天他睡了懒觉,起床的时间比平常晚,天气冷,屋里点了火炉。他慢吞吞地梳洗完后,就用融雪煮茶,还用酥油做了一碗粥。真是快活啊!不仅白居易喜欢用雪来煮茶,就连乾隆皇帝最喜欢喝的茶,也一定要用上好的雪水来泡才行。

雪水的用处还不止泡茶,《本草纲目》里还记载,说冬天的雪(腊雪)密封好储藏在阴凉的地方,就算放十年也不会坏。用雪水浸泡种子,能使农作物耐旱又不会长虫。用它来泡茶或煮粥,可以解热止渴。雪水还能解毒、治瘟疫。不过这只限于冬天的雪,如果是春天的雪,雪中有虫,不够纯净,反而容易腐败。

然而,并非每个地方的冬天都会下雪,也不是每户人家都有闲情逸致泡雪水茶。那么这些人在“小雪”和“大雪”的节气时,又会做什么呢?

俗谚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冬天到了,许多叶菜类的植物都不好生长,所以从很久以前,人们就学会了用腌制的方式来保存食物。一般腌制食物都是用盐或糖。然而除了咸甜这两种口味外,还有一种讲究的腌制法称为“五味脯”,据说五味脯可是古代宫廷宴客的招牌菜呢。

要做五味脯,首先将肉切成条状或片状备用,肉的选择无论是牛、羊、猪甚至鹿肉都可以。然后敲碎牛骨和羊骨熬大骨汤,熬煮的过程中要记得把浮沫撇去,让汤汁清澈。之后再加入豆豉煮一段时间,煮好后滤去渣滓就可以熄火了。等汤汁放凉后,在汤汁里加入盐、葱白和切成小碎末的花椒、姜、橘皮调味。这时就可以放入先前切好的肉条,并且用手搓揉使肉条腌渍入味。接下来把腌渍好的肉条用绳子一条一条地串起来挂在屋檐底下阴干,“五味脯”就完成了。

根据中医的理论,冬日宜养“藏”,人们应早卧晚起,去寒就温。除了雪水煮茶或是腌制食物外,在大雪、小雪之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顺应自然的四时变化呢?清朝的张潮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或许,这也是一项很好的活动吧?

鉴于平台规则,只有您点了“关注”,与我互动才会成为铁粉。可天地间以享受第一时间收到文章的推送。谢谢您!

0 阅读:1

马铁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