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开国后为何要杀尽功臣?屠戮功臣是假象,异姓王才是最终目标

映菡历史趣闻 2024-08-08 19:04:45

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军队率先进驻灞上,此时正值始皇帝历法的新年,可对于关中百姓而言,战争一触即发,灾难随即而至。

这一年,随着秦二世和赵高的人头相继落地,秦帝国终于迎来了终章。

面对不断推进关中的汉军,秦王子婴选择乘素车,驾白马,丝带系颈,跪在轵道旁投降,他将象征着帝王至高权力的玉玺献给了汉军的最高统帅刘邦,秦朝就此灭亡。

安置了投降的秦王后,刘邦率军进驻帝都咸阳。十年前,他曾来过咸阳,他见过威仪赫赫的秦始皇,滚滚车轮碾过,如今,他成了咸阳的新主人。

楚汉相持四年后,在秦国的废墟之上,刘邦终于建立崭新了大汉帝国,与项羽不同,平民出身的刘邦没有继续选择分封制,而是坚守着统一天下的理想。

从登上皇位的那一刻开始,刘邦的世界便充斥着妥协、隐忍和坚守。他开始清洗异姓王,与朝臣刑白马而誓,这是风烛残年的刘邦为刘氏子孙做的最后一搏。

当年,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带着一统天下的理想,率先进入咸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关中民心尽归刘邦。

可仅仅一个月后,项羽便率领军队强势入驻咸阳城,他纵容士兵屠戮咸阳城,杀害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大火烧了三个月之久,这座宏伟的东方之城被付之一炬。

当初,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帝国制度,其余的六国贵族遭到压制和屠戮,他们的尊严被毁灭殆尽,因此,毁灭秦帝国成了他们心中的执念,身为楚国贵族的项羽亦是如此。

他要重建分封制度,将中原大地拉回到周王朝时期,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恨,他放任军队杀戮抢夺,将咸阳化为一片焦土。

随着秦始皇帝国制度的土崩瓦解,十八个诸侯国应运而生,而项羽的则成为位居十八诸侯之上的西楚霸王。

仅仅数月之后,刘邦便在韩信的提议下,率军出汉中,平定三秦,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也拉开了序幕。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英雄末路,在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中,虞姬自刎而死,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中,项羽自刎乌江。

正是这一年,刘邦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建立了新生的大汉王朝。坐上至高之位的刘邦还有一个心愿没有完成,他要承继秦始皇的遗志,再次建立帝国制度。

原本,刘邦想将大汉的都城定在洛阳,可大臣娄敬认为,洛阳地狭田薄,不适合成为帝国的中心,而高山被覆,黄河环绕的关中才是真正的政治中心。

只有建都关中,控制秦地,大汉帝国才能如当年的秦始皇一般,剑指八方,横扫六合,扼住天下咽喉。

最终,刘邦听取了娄敬的建议,将大汉王朝的权力中心迁往了秦朝故地关中。而此时的都城咸阳早已成了一片废墟,刘邦将都城取名,取长乐久安之意。

不久之后,在咸阳城外的废墟之上,长安城拔地而起,可刘邦仍是愁眉不展,大汉初定,刘邦身为帝王,无法拥有四匹相同颜色的马作为车驾,而朝臣出入只能乘坐牛车。

连年的战乱,民生凋敝,西汉初期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贫困的时期,刘邦渴望用自己的方式筑造一个国力强盛的帝国。

但是,秦王朝的覆灭历历在目,秦始皇虽然推翻了分封制,但是强势的中央集权制度无法迅速拔除分封制所带来的弊政,他的急功近利招致六国旧势力的不满。

最终,仇恨掀起波澜,农民起义接踵而至,六国诸侯起兵反抗,大秦帝国仅仅维持了维持了十五年便灰飞烟灭。

刘邦清楚地知道,他的成功离不开功臣名将的冲锋,也离不开六国贵族的支持,他们都不认可秦始皇的帝国制度,他们对分封制度无比眷恋,依然想要有自己的封国。

若是如秦始皇一般,那他们的忠诚还剩下多少呢?刘邦不敢想,功臣集团的势力他难以抗衡,现实让他做出了妥协,原本统一的大汉领土上,出现了七个诸侯国。

当时,受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郡仅有二十四个,而剩下三分之二的领土全部归属诸侯国所有,中央集权在新生的初汉形同虚设,在诸侯国的领土内,汉帝国更是有名无实,

不得不延续的分封制,不得不册立的诸侯国,这些现实让刘邦的内心无比压抑,可他从未放弃改变现状。

然而,朝廷内部的危机还没有解除,北方的匈奴便来势汹汹.

说起匈奴要追溯到秦始皇时期,当时这些草原民族被大将军蒙恬打得大败,远遁而去,后来天下大乱,边境守卫松懈,不少屯戍据点逐渐荒废。

此消彼长,匈奴势力逐渐恢复,逐渐将大本营迁回了河南地,匈奴世系长久,中原王朝对这个游牧民族知之甚少。

自楚汉相持以来,北方的匈奴从未停止过南下,他们侵略边境,掠夺人口,年复一年,边境百姓不堪其扰,最终成了大汉王朝的心腹大患。

此时,冒顿单于杀父自立,在他的带领下,匈奴东灭东胡,西攻月氏,北击丁零,向南兼并了娄烦部族,重新占领了河套以南地区。

自此,冒顿单于控制下的匈奴,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手下号称控弦之士达三十万之多,崛起为中原北方最强大的草原民族。

刘邦称帝后,七位异姓王之中,有一位韩王信,其名也叫韩信,是战国时期韩襄王韩仓的庶孙,韩王信的封国处于中原腹地,因此遭到刘邦的忌惮。

得封韩王的第二年,刘邦就找借口将韩王信改封到太原一带,定都晋阳,此举既可以让韩王信撤出中原腹地,无法威胁长安,又可以利用他的兵力在北地抵御匈奴。

一开始,韩王信勤勤恳恳地为汉朝守边,还上书给刘邦,直言晋阳距离汉朝边境太远,不利于防御,请求刘邦允许他迁都马邑。

刘邦接到韩王信的奏疏后当即同意了他的请求,可谁知,韩王信迁都马邑后不久便反悔了,他发现,真正的匈奴与他想象中的蛮夷完全不一样。

当时的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兵强马壮,弓马娴熟,骁勇善战,与从前的草原部落不可同日而语,这样强悍的匈奴根本不是韩王信可以阻挡的,交战数次,胜少败多。

到了秋天,草长马肥,匈奴补给充足,攻势更加猛烈,竟然将韩王信围困在马邑,无奈之下,韩王信只得派遣使臣多次向匈奴求和。

刘邦本就对韩王信心存忌惮,得知这一消息后,认定韩王信有谋反的嫌疑,当即派遣使者前去问责。

韩王信得知消息后,内心惊惧,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近投降了匈奴,随后又带领匈奴转头一起进攻太原。

此时的山西地区对中原王朝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北方的屏障,还是游牧民族进入中原腹地的主要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得知消息的刘邦怒火中烧,当即征调三十二万大军准备御驾亲征,他想要效仿秦始皇,一举歼灭匈奴,更重要的是,他要展现大汉天子的实力,在异姓诸侯面前树立自己的权威。

这次出征,刘邦率领大队人马,文有陈平、娄敬,武有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刘邦信心满满,项羽都是他的手下败将,何况一直被秦朝按着打的匈奴。

刘邦率军从长安出发,不久便在铜鞮大败韩王信主力,之后又在广武打败匈奴军与韩王信的残余部队,之后又在离石攻克叛军联军。

驻扎在晋阳的刘邦接到一封又一封的捷报,信心倍增,当得知冒顿单于的主力军队驻扎在代谷后,他决定乘胜追击,一举歼灭匈奴主力。

不久后,刘邦便率领汉军越过了勾注山,眼看匈奴主力近在眼前,求胜心切的刘邦决定率领几万骑兵先行,三十万汉军随后跟上,一路疾行之下,骑兵与步兵逐渐拉开了距离。

到了平城后,刘邦率先抢占了白登山这个高低,就在他意气风发,准备在山上指挥大军进攻匈奴主力之时,忽然间,山下号角声四起,四十万匈奴大军瞬间将白登山包围。

刘邦看着乌泱泱的匈奴大军,吓得冷汗直冒。而此时,韩王信卷土重来,再次占领晋阳、马邑等地,切断了樊哙率领的主力军队,致使刘邦孤立无援。

隆冬时节,天降大雪,一向在平原作战的刘邦从未遇到这样的情况,无奈之下,他只好选择据险而守,等待援兵。

匈奴一围便是七天七夜,山中寒冷,汉军缺粮少水,插翅难飞,刘邦悔不当初,万般无奈下,他放下皇帝的尊严,采用谋士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行贿,才得以侥幸逃脱。

白登之围的失败让刘邦的喜庆跌入谷底,自己想要一统天下的壮志换来的竟是七日的屈辱,天子的颜面荡然无存,看着匆匆撤退的汉军,刘邦内心的愤懑无以言说。

他明白,凭借大汉朝此时的国力,还不足以解除这些内忧外患,他不得不再次向现实妥协,接受大臣娄敬提出的和亲政策。

最终,刘邦从宗室中选定一个女孩,将其册封为公主,派遣使者将其送给了冒顿单于。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大汉与匈奴之间都相安无事,未再起战事。

看着远去的和亲队伍,伤感、无奈和羞愧占据着刘邦的内心,身为帝王,他既不能建立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又无法开疆拓土,攘除外敌,还将国家的安危系于柔弱的女子身上。

虽然,大汉帝国的和亲政策在此后的千年总是遭人诟病,在当时看来确实有丧国格,但是汉朝建立之初,民生凋敝,军事孱弱,和亲不失为当下最正确的选择。

我们无法统计有多少宗室女被封为公主远嫁匈奴,这些柔弱的女子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背井离乡,用瘦弱的肩膀承担起两国和平的重任。

她们从繁华的长安走进漫天黄沙之中,再也不能回到故乡,她们很少有人能留下姓名,却用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的幸福为大汉的崛起换来了喘息之机。

况且,在刘邦看来,匈奴只是外寇,白登之围的失败让他意识到,心怀不轨的异姓王才是帝国最危险的存在,从此,刘邦开始清除异己,诛灭功臣,同时积蓄国力,与民休息。

秦帝国的悲剧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刘邦,沉重的徭役和赋税让百姓苦不堪言,一支农民拉起的起义军便揭开了帝国灭亡的序幕,击碎了秦帝国看似坚不可摧的统治。

之后,刘邦便采用了大臣陆贾的建议,开始推行无为而治,使百姓休养生息,让各地经济缓慢恢复,通过自然的方式发展经济。

无为而治,垂衣拱手,成了汉初一直执行的基本国策。让小农经济成为立国之本,奖励农耕生产,减轻劳役,安顿流民,以此来赢得天下百姓对中央集权的认可。

而这只是刘邦统一天下计划中的第一步,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刘邦迈出的第二步便是依法治国。

刘邦虽然信奉无为而治,但是并不意味着对社会的管理是放任自流的。公元前206年,刘邦第一次占领咸阳之时,萧何便带领手下来到秦国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府邸。

他将关于秦国法令的书籍全部找了出来,他明白,秦国虽然已经灭亡,但是这些律令典籍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庞大的帝国,必须要借助法令才能维持社会秩序。

汉朝建立之后,身为帝国丞相的萧何除了处理日常的工作之外,夜以继日的整理律法,他在勤率六篇的基础上,整理出了两汉时期的基本法令《九章律》。

经济上的无为而治,政治上的依法治国,使得新生而又孱弱的汉帝国,在艰难的环境中得以休养生息,社会井然有序。

然而,这样的大汉帝国还远远没有达到刘邦的预期,随着年岁渐长,他迫切地想要对异姓王采取行动,他想要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完成集权帝国制度的建立。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邦在吕雉和萧何的支持下,对异姓诸侯展开了清洗。

公元前196年,淮阴侯韩信被诛杀。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被诛杀。

公元前196年,梁王彭越被诛杀。

此时的刘邦不再是需要笼络人心的汉王,他变得冷酷无情,极尽帝王之术。人到暮年的他坚信,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阻挡他一统天下的决心。

公元前195年,刘邦将帝国的功臣元老召集到长安,他们将一匹白马作为仪式的祭品,设立至高无上的盟约。

刘邦一刀斩杀白马,与群臣歃血为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一非凡的时刻,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之盟”。

至此,除了长沙国,大汉王朝的江山尽归刘氏所有,他相信,血脉至亲,一定会在王朝面对困难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援手。

这一年,汉高祖刘邦与世长辞,这位出身平凡的布衣天子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在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夙夜兴叹,殚精竭虑,哪怕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

刘邦病逝后,年仅十七岁的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生性柔弱的刘盈无法压制强势的吕后,开始不事朝政,帝国的掌控权落入吕雉手中。

吕雉临朝称制八年,依然奉行无为而治,让帝国处于漫长的修养阶段。在这种艰难时刻,北方的匈奴又蠢蠢欲动。

公元前192年,得知刘邦去世的冒顿单于给吕后去信,字里行间充满了轻佻和嘲弄:“吕后,你我现在都是单身,不如配对,大家一起戏耍。”

吕后贵为天下之母,接到冒顿单于的书信后大怒,当即立誓要攻灭匈奴,樊哙见状,当着满朝大臣的面请战:“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间。”

听见樊哙请战,一位名叫季布的大臣站了出来说道:“高祖当年率军三十二万,被围白登七天七夜,樊哙任上将军,当时屯兵附近也不敢解救,如今夸口领兵十万攻打匈奴,简直是欺君。”

随后,季布又劝说吕雉道:“匈奴人野蛮,闻其善言不足喜,闻其恶言不足怒。”

最终,向来冷酷刚烈的吕后与自己的丈夫刘邦一样,选择了隐忍和屈辱,将国家安危至于个人荣辱之上。

她放下身段给冒顿单于回信道:“弊国无罪,单于您就别再费心惦记了,放过我们吧!如今我们奉上御车二乘,御马两匹,以供您享用。”

自此,和亲政策便一直延续了下去。

刘邦大概不会想到,最终承继自己理想的会是自己的发妻,她奉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为巩固和稳定汉初政权做出了贡献,尽管此后的两千年,世人对吕后的争议从未平息。

刘邦更不会想到,他曾经给予厚望的刘如意没有平安长大,他的嫡长子刘盈也没有托起帝国的重担,成为了一个傀儡皇帝。

而他曾经最不看重的皇子刘恒,在吕雉死后被群臣推上高位,开启了作为皇帝济育苍生,重以明德,昇平漢道的一生。

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献给了皇权,献给了百姓,更献给了荣耀的大汉帝国,三代以下第一帝,殆非虚誉!

0 阅读:0

映菡历史趣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