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一生未有败绩,还是秦史在刻意隐瞒?函谷关惨败谁来买单

赵梦瑶说历史 2025-04-14 21:06:52

在战国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诸侯纷争,各国都在为争夺霸权而厉兵秣马。秦国和赵国犹如两颗最耀眼的将星,在战国的天空闪烁着最璀璨的光芒,两国之间的争霸之战构成了战国后期的主要历史脉络。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就如同踏上了一条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商鞅那一系列的变革之举,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秦国这片土地。军功授爵制的推行,让秦军的每一个士兵都看到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土地制度改革,使秦国的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为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样的变革之下,秦国逐渐从一个西陲小国崛起为战国头号强国。

而赵国,在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之后,国力也是蒸蒸日上。赵武灵王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君主,深知中原传统的军事装备和作战方式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骑兵时的局限性。于是,他力排众议,让赵国人脱下宽袍大袖的汉服,穿上轻便的胡服,积极学习匈奴等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这一变革使得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强大起来,经过一系列的军事扩张,尤其是吞并中山之后,赵国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就在秦赵两国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名将辈出。秦将白起,就是这样一位在秦国崛起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军事奇才。他出生于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这一年,白起开始担任左庶长这一要职。左庶长可是秦国除了国君之外实权最大的大臣职务,想当初商鞅在推行变法之时,就担任此职,凭借着这一职位,商鞅才能够将变法推行得如火如荼。虽然商鞅之后,左庶长的职权有所弱化,但它依旧是秦军中的高级官职。就像在长平之战初期,当时的秦国左庶长王龁就率领数十万大军与廉颇对战,可见其在军事指挥方面的重要性。

白起的前半生几乎“无史可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史料的蛛丝马迹来探寻他的早期军事生涯。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当时秦国的名将屈指可数,司马错和白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司马错时任秦国国尉,主管军政大权。这位司马错在之后的军事生涯中并没有战败降级的记载,可见他一直深受秦国的重用。在秦军中,像这样能够独当一面的名将并不多见。而在秦昭王十三年之前,发生了一次影响秦国命运的大事——函谷关之战。

函谷关,是秦国东出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秦昭王九年(公元前298年),齐将匡章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来攻。这联军来势汹汹,秦军苦战之下,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九年,齐使章子,魏使公孙喜,韩使暴鸢共攻楚方城,取唐眛。秦昭襄王十二年,秦取魏蒲阳。秦昭襄王十三年,白起为左庶长。”这里可以看出,在秦昭王九年秦国在与联军作战中是处于守势的,而且函谷关失守。当时秦军主将的身份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而司马错因为并没有受到战败的牵连,说明他可能并未参与此次函谷关之战。那在这场关乎秦国国运的大战中,白起极有可能担任秦军的指挥官。

按照秦国军功授爵的传统,白起能够在昭王十三年就担任左庶长,必然在之前已经有了相当的军功。可是,函谷关失利这样一场惨败,在秦国的史料中却没有关于主将的记载。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如果当时白起是主将,秦史为了保全他后来“战神”的形象,有意隐瞒了这段历史。毕竟白起一生大小70余战,未逢败绩,在秦国的战史中,他就像是一座不可撼动的丰碑。他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是足以比肩孙武和吴起的一代“战神”。他的歼敌人数占整个战国时期的二分之一,这一数据简直让人惊叹不已。

然而,历史却并非只有一种声音。对白起的评价趋于两种极端。以司马迁为代表的部分史学家,对白起赞誉有加,称其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的名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白起的军事才能和战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他眼中的白起是一位智勇双全、能够灵活运用战术的军事天才。

但以宋太祖赵匡胤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则对白起存在诸多质疑。赵匡胤觉得白起“杀已降,不武之甚”。确实,在白起的军事生涯中,最被人诟病的就是他的杀降之举。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俘获了赵军40余万大军。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可白起却做出了一个令天下震惊的决定——坑杀降卒。这一行为让白起背上了“残暴不仁”的骂名,在许多人眼中,白起的这一行为简直就是违背了战争的道义。

很多人都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国军事实力已经达到巅峰,当时秦国之外的诸侯国已经很难与之抗衡。在这种大背景下,白起虽然在秦国将领中是出类拔萃的存在,但他的水平并没有超过同时期其他名将。有人指出,他作战过于莽撞,所谓的策略不过是诱敌出战,然后凭借秦军的硬实力取胜。而且,秦军强大的军功授爵制度,使得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这背后虽然与白起卓越的指挥才能分不开,但也可能是秦国整体军事体系的优势体现,而并非完全是白起个人的功劳。

同时,他的杀降屠城之举,不仅让他的名声受损,也让人们怀疑他是否真的配得上“战神”这一称号。毕竟,在古代战争中,对待降卒的方式往往也是衡量一位将领是否伟大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且,一生未有败绩的说法也让很多现代人难以信服。虽然《秦纪》等秦国史料显示白起战无不胜,但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山东六国的史料基本丧失殆尽,这可能是秦国为了保全自己而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所以,秦国史料中对白起战无不胜的记载可能存在夸大的成分。

在函谷关之战后,白起虽然开始担任左庶长,但很可能之前他在军功显赫之时身居左庶长以上高位,因为函谷关的失利才被降职担任左庶长一职。在没有其他大战的情况下,作为秦军重要将领的司马错没有受到函谷关一败的牵连,而白起如果没有足够重要的参与,秦军又怎么会不追究责任呢?所以很有可能白起在前半生的军事生涯中是胜败参半的,只是秦史为了保全他“战神”的形象,有意隐瞒了那些失败的记录。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山东六国的史料基本丧失殆尽。这一行为被后世很多人认为是秦国“欲灭其国,先灭其史”的理论实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秦纪》成为了唯一具有参考价值的战国第一手史料。而司马迁编写《史记》的时候,也几乎照搬了《秦纪》中的大部分内容。这就导致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关于白起的事迹,大多来源于《秦纪》。如今很多人认为战国后期的秦军战无不胜,秦国名将胜率又过于辉煌,很大程度都是《秦纪》的功劳。胜仗流芳千古,败仗“无史可考”,白起的一生没有败绩,不如说是秦国的史料让你无从探寻罢了。

从白起的军事生涯来看,他的军事才能确实是不可否认的。他善于利用秦军的优势,在战场上指挥若定。他的战术灵活多变,能够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做出不同的决策。然而,他的杀降之举却成为了他军事生涯中的一大污点。这一行为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也反映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白起的功劳不可磨灭。他带领秦军征战四方,为秦国扩张领土、威震诸侯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的一些行为和秦国战争记录的不完整性,也让后人对他的评价充满了争议。这也提醒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能仅仅依赖于单一的史料来源,要尽可能地从多方面进行考察,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一位历史人物。

白起的故事就像是一团迷雾,虽然他的军事成就如同明亮的星辰般耀眼,但他杀降等争议行为和史料的缺失又给这颗星辰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只能通过现有的史料,尽可能地去还原这位战国“战神”的真实面貌,去探寻他背后隐藏的历史真相。

战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白起作为其中的一位标志性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军事谋略、他的辉煌战功、他的争议行为,都是那个时代复杂性的体现。而我们在研究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深入探索战国时期的历史,感受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战火、荣耀与罪恶。

白起的军事生涯虽然已经远去,但他留下的问题和争议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让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对他进行着思考和研究。他是“战神”还是残暴的杀手,他的战绩是真实的辉煌还是被史料美化后的结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永远没有一个定论,但这种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却是我们深入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在秦国的历史长河中,白起无疑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存在见证了秦国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崛起之路,他的事迹也成为了后人研究秦国军事、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窗口。然而,他身上的争议也如同阴影一样伴随着他的声誉,让我们在赞叹他的军事才能的同时,也不得不对他的行为和史料的真实性进行深刻的反思。

总之,白起是一个复杂的、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军事成就让我们对他敬仰不已,他的行为争议又让我们对他充满质疑。他是战国的传奇,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永恒的思考课题。

1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