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后不到一年,毛主席如何从"军事上的帮助者",变成全军统帅

国史研究 2024-12-09 23:05:50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的遵义会议,是党史上一个具有重大历史的事件。这次会议,否定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主张,确定了毛主席的正确军事路线。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次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革命的历史性会议。

作为遵义会议的灵魂人物,在会议前,毛主席向张闻天、王稼祥做了大量的工作。周总理从长期的实践中,已经认识到了毛主席的见解是正确的,支持毛主席出来领导。

有一种说法认为,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投了“关键一票”,但事实上,在长征前,王稼祥因为负伤,他所担任的军委副主席和总政治部主任,已经分别由项英、李富春代替了。再者,他并不属于核心领导层(不是常委)。

真正的“关键一票”来自周总理,事实证明,他从“三人团”中站出来后,博古和李德就没戏唱了。所以,当时陈云同志在《遵义会议传达提纲》中写道:“恩来同志及其他同志完全同意洛甫及毛、王的提纲和意见。”会议还决定他为“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毛主席为“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这种安排,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自赣南会议和宁都会议后,毛主席已经离开军队指挥两三年的时间。任何历史转弯,都是循序渐进的,而非一蹴而就的。遵义会议确定了毛主席的正确军事路线,但在组织程序上,这个转变并没有那么快。

我们都知道,遵义会议后,还有一些余波发生。首先就是四渡赤水,有的同志不明就里,抱怨说部队“尽走弓背路”,中央由此召开了会理会议解决这个问题。其次是打鼓新场的争论。

延安时期,张闻天同志在《反省笔记》中写道:“二次回遵义后,我看出恩来同志领导战争无把握,故我提议要毛泽东同志去前方当前敌总指挥。”

毛主席担任前敌总指挥后,当时中央讨论下一步怎样行动,大家主张攻打打鼓新场,毛主席不同意,以辞去前敌总指挥的职务力争。晚上,毛主席又和周总理、朱老总商量,在他们的支持下说服了大家,最后没有打打鼓新场。后来的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意见是正确的。

这次事件让大家有了很多思考,考虑到多人参与军事指挥不合适,中央决定成立“军事三人小组”统一指挥,这三人小组的成员就是毛主席、周总理和王稼祥,领衔者是毛主席。

张闻天同志后来说:从此以后,长征的军事行动就完全在毛主席的指挥下进行,四渡赤水,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迂回穿插,打得十分主动,完全是牵着蒋介石的鼻子走。实践证明,毛主席的指挥是正确的,英明的。

长征中的另外一个重大的事件发生在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当时张国焘野心膨胀,发来“草地密电”,毛主席说服大家连夜北上,当时有同志还觉得这样做“不符合布尔什维克的精神”。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他再次改写了党和红军的历史。没有他的这次临机决断和据理力争,后果不堪设想。

大家在事后也认识到了当时的凶险,所以,1935年9月12日的俄界会议上,大家一致赞成由毛主席分工负责军事工作,并出任红军缩编后的陕甘支队政委。从此之后,毛主席实际成为“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1935年10月22日,中央在陕甘召开扩大会议,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

11月3日,在下寺湾会议上,中央成立了新的中央军委,由毛主席担任主席,周总了和彭老总为副主席,毛主席此时已实际成为全军统帅。当时为了照顾团结,这个军委名义上称“西北军委”,但实际为中央军委。

1937年8月下旬,中央召开洛川会议,此时红军三大主力已经会师,局势也基本稳定,中央决定组成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毛主席担任主席,朱老总、周总理为军委副主席。至此,毛主席成为名正言顺的全国红军的最高统帅。

正如彭老总在六届六中上所说的:“领袖是长期斗争经验总结的,是长期斗争中产生的。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是由正确的领导取得的。”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感慨,也是大家共同的心声。毛主席的威望和地位,正是靠着一次次的胜利积累起来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