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一位青少年觉醒导师的深度思考与实践

慢慢青少年心理咨询 2025-03-28 13:17:55

作为一名从业13年的心理咨询师,我见过无数青少年的挣扎——厌学、抑郁、焦虑、自我否定......

然而当我最看好考上985,也是最喜欢的的一名学生,平静地对我说"老师姐姐,我不想上学了"时,我依然感到一阵冲击。

那一刻,我的专业身份和老师"好友"身份产生了微妙的碰撞。

作为咨询师,我深知"不上学"未必是灾难,而可能是孩子自我探索的开始;但作为一名过来人,我多少也会担忧:"如果她将来后悔怎么办?如果她错过关键成长阶段怎么办?"

最终,经过和她父母反复商讨、博弈,我们都选择尊重她的决定,并探索一条"非传统成长路径"。

我也受她父母委托,陪伴她度过这段青春期的日子。

我把这段辅导的心路历程完整记录下来,希望给到家长们一些参考。

如今,她已经退学一年,经历了三次游学,开始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反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当孩子拒绝主流路径,我们该如何支持他们?

在咨询中,我遇到的"厌学"案例大致可分为三类:

●典型表现:失眠、焦虑、自我否定,甚至出现躯体化症状(如头痛、胃痛)。

●深层原因:长期高压导致"习得性无助",孩子的大脑进入"生存模式",无法有效学习。

●关键点:这不是"懒惰",而是心理保护机制在起作用。

●典型表现:对课堂内容毫无兴趣,但可能对某些领域(如编程、艺术、商业)极度热衷。

●深层原因:标准化教育无法匹配个体的认知风格(如视觉型、动手型学习者)。

●关键点:这类孩子并非"厌学",而是"厌现行教育模式"。

●典型表现:回避社交、害怕被评价,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

●深层原因:可能是高敏感人格(HSP)、自闭谱系特质,或曾遭遇校园欺凌。

●关键点:强行要求这类孩子"适应学校",可能加剧心理创伤。

这个女孩子就属于第二种——她对商业和人文极感兴趣,但学校的数学、物理让她感到"毫无意义"。 当我问她"如果不上学,你想做什么?"时,她的回答是:"我想见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在课本里学世界。"

当孩子提出"不想上学",家长通常有两种反应:

●强制回归:"你必须上学,否则将来怎么办?"(可能引发更强烈的对抗)

●完全放任:"随便你,爱学不学。"(孩子可能陷入无序状态)

我和孩子还有父母坐下来讨论了3次,选择了第三条路——"结构化自由",即给予探索空间,但设定成长框架。

我们制定了"一年10次外出"的计划,目标包括:

●商业体验(参加企业峰会、访谈创业者)

●文化探索(博物馆、非遗工作坊)

●社会观察(社区服务、公益项目)

由于女孩爸爸工作关系,带她参与了一次科技论坛,这位女生听不懂专业术语,但她观察到"那些CEO演讲时,观众的反应比老师讲课有趣多了"。这种"非正式学习"反而激发了她的商业兴趣。

●策划一次家庭旅行(预算管理、行程优化)

●运营一个小红书账号(内容创作、数据分析)

●参与社区市集(产品定价、客户沟通)

关键点:这些任务比试卷更能培养"可迁移能力"(如问题解决、沟通协作)。

每晚15分钟复盘:

●"今天哪个瞬间让你最有成就感?为什么?"

●"如果重来,你会调整哪个步骤?"

●"这个经验可以用在别的地方吗?"

效果:一年后,这个女生开始主动规划学习路径,甚至提出"我想学经济学,但不想通过传统课堂"。

●当孩子说"不想上学",先问:"你最近在学校感觉怎么样?"(而非直接否定)

●避免说"你不上学将来怎么办?",改为"你希望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

●短期休学(1-3个月),尝试替代学习方式

●设定评估节点(如"三个月后我们复盘,看是否调整")

●线上课程(Coursera、可汗学院)

●行业体验(企业开放日、职业影子计划)

●社群学习(读书会、兴趣小组)

●记录孩子的"非学业成就"(如创造力、同理心)

●设定家庭"反内耗原则"(如"晚上9点后不谈学习")

我曾问这个小姑娘:"如果有一天你后悔退学怎么办?"

她回答:"那我会自己想办法补回来,但至少我试过了。"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意义不是确保孩子"不走弯路",而是培养他们"走通任何路"的能力。

如果您的孩子也说"不想上学",不妨先放下恐惧,和他一起探索:这个世界是否有更适合他的成长方式?

或许,答案就在路上。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