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医疗大佬TOP10大换血?贸易战集采下,谁能笑到

科技风韵 2025-02-22 08:12:51

谁说大公司稳如磐石?

医疗圈最近的瓜,真让人捏一把汗!

以前觉得那些医疗巨头高高在上,稳得很,但2024年这一看,风云突变,排名像坐过山车,看得我这小心脏都快受不了了。

医疗巨头们,撑不住了?

还记得前几年,进口药、进口设备,那叫一个风光无限。

但现在呢?

集采大棒一挥,价格腰斩,外资医疗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好日子,眼瞅着是到头了。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直接关系到咱们老百姓看病贵不贵的问题,也关系到这些医疗大佬的钱袋子。

就拿罗氏诊断来说,以前在中国市场那可是数一数二的,但2024年营收直接下滑,全球排名也跟着掉了。

你说,这是不是“撑不住了”的信号?

当然,他们也在努力转型,但能不能赶上趟,还真不好说。

集采风暴,谁受伤最重?

要说这集采,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像罗氏、GE医疗、西门子医疗这些,在中国市场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为啥?

因为他们以前卖得贵啊!

现在价格降下来了,利润空间自然就小了。

而且,这集采还不仅仅是降价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国产替代”。

以前医院都喜欢用进口货,觉得质量好。

但现在,国产医疗设备、耗材的质量也上来了,价格还便宜,医院当然更愿意用国产的。

这对于外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雅培、BD都在财报里提到“中国集采影响”、“中国市场的阻力”等词语,可见压力山大。

当然,也有逆势增长的。

比如波士顿科学,在中国市场实现了强劲的双位数增长。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一方面,他们的产品线比较多元化,受集采的影响相对较小;另一方面,他们也在积极拥抱国产化,推出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

弯道超车,黑马是谁?

医疗圈的竞争,可不是比谁块头大,而是比谁跑得快。

谁能抓住新的技术趋势,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

2024年,电生理和结构性心脏病领域,那绝对是热门赛道。

强生、美敦力、雅培都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尤其是强生,在电生理领域表现非常抢眼,隐隐有赶超美敦力的势头。

此外,智能手术机器人也是外资争相布局的热点。

美敦力、强生都在加速推进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

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机器”,它代表着未来医疗的发展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本土医疗企业也在崛起。

联影医疗、迈瑞医疗等,在影像设备和IVD领域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

他们的研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未来有望在全球市场与外资巨头一较高下。

这其中,史赛克绝对算得上是一匹黑马。

在其他巨头都在为集采发愁的时候,它却一路高歌猛进,营收首次突破220亿美元。

这背后,除了稳扎稳打的经营策略,更重要的是它在创新方面的持续投入。

未来医疗,押注何方?

2024年,全球顶级医疗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战略布局。

在IVD领域,分子诊断、快速诊断增长乏力,为了重回增长轨道,各家均在寻求新的热门治疗领域,头部重点布局呼吸道、AD、肝病等领域。

对于这些医疗大佬来说,未来医疗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和价格的竞争,更是技术和服务的竞争。

谁能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医疗解决方案,谁就能赢得未来。

技术方面,能量CT、超高场磁共振、多核磁共振等技术成为制胜赛道。

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能为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

服务方面,远程医疗、智能健康管理等模式正在兴起。

这些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还能让患者享受到更便捷、更舒适的医疗体验。

回到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医疗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大家活得更健康、更长久。

新冠影响将在2025全面出清中国市场依旧是主要砝码,从企业采取的战略来看,全球竞争赛道:高耗增速高于影像/IVD。

尽管TOP10企业普遍采取多元化战略,但它们依然各有其专注领域。

以影像设备和IVD业务为主导的公司,如西门子医疗、GE医疗、飞利浦、罗氏诊断等,其增速均未超过4%;而那些以高耗业务为核心的公司,如强生医疗、雅培医疗、史赛克、波士顿科学等,增速则高于前者,波科增速高达17.6%、史赛克增速高达10.2%。

而那些高增长的高耗企业,比如,波士顿科学、强生医疗、史赛克等,其驱动力几乎都源自早期并购的趋势性创新管线,这些管线如今已经成为它们的重磅业务。

这些医疗巨头,有的选择精简,以便更聚焦于核心业务、优势领域和高增长市场,美敦力宣布退出呼吸机市场;西门子医疗宣布计划关闭其快速诊断业务;碧迪医疗宣布计划拆分生命科学部门。

尽管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医疗市场面临诸多挑战,但对于跨国医疗企业而言,中国市场依然是展现其战略布局与深远谋划的关键所在。

未来全球市场比技术、中国市场拼“国产化”,高增长源自创新技术驱动;在医疗器械市场,技术的先进性始终是竞争的核心,全球顶级医疗各细分领域的技术布局方向各不相同。

医学影像:GPS纯“技术”比拼,能量CT、超高场磁共振、多核磁共振等技术;以疾病为导向聚焦肿瘤、阿尔兹海默病等;跨界合作比如与核药联合诊疗;AI大模型等。

各大IVD厂商都在布局退行性疾病检测,全自动临床质谱是精准诊断的重要利器。

骨科、心血管等高耗:手术机器人、PFA、新材料等都是发展的重心。

中国市场,除了技术,国产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各细分领域里,医疗影像公司的国产化成果较为突出。

比如,在2024 年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集中采购项目里,飞利浦、GE医疗、西门子医疗通过全面且深入的国产化战略布局,其中标数量排名紧跟迈瑞之后。

未来新的“国产化”挑战来袭。

国产医疗器械发展已经势不可挡。

2024年已经过去,医疗圈的竞争格局也在悄然改变。

贸易战、集采只是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未来,谁能真正抓住技术趋势,满足市场需求,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笑到而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更希望看到的是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费用的不断降低,最终实现“病有所医,医有所优”。

所以,别再觉得医疗圈离我们很远,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关注这些变化,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也能让我们在就医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医疗巨头们的故事,远未结束,2025年,好戏还在后头。

0 阅读:0

科技风韵

简介:科技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