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上好几坛,却不会醉呢?

认知历史录 2024-10-17 14:48:26

记得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这么一段课文,内容是取自《水浒传》,武松过景阳冈打虎的故事。但是很多人在读这段故事的时候只是注意到了武松的勇猛,却忽视了另外一个细节。

那就是武松在上景阳冈之前,已经喝了整整十八碗酒了!可是他竟然还能上山,甚至还能打死一只老虎!

想想真是相当的不可思议,但是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古代相当的常见,很多古文中都有“千杯不醉”的记载,那么为什么古人都这么能喝酒呢?

酒的发展

《战国策·魏策二》有载: “昔者帝女仪狄作酒,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止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意思就是说仪狄发明了酒这种好东西,然后将酒献给了禹,禹喝过酒之后说道:“日后肯定有人会因为喝这玩意亡国!”而仪狄也因此被冠以“酒祖”之名。

但是传说终究也只是传说罢了,根据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酒最迟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因为根据龙山文化的考古遗迹显示,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大规模的酿酒了,甚至已经出现了各种琳琅满目的酒具。酒具这东西不可能刚一出现就会有这么多的种类,这也意味着酒的出现时间肯定要早得多。

今天的人们猜测,最早的酒可能是意外出现的,当时的人们储存食物的手段还比较原始,因此部分食物在储存过程中发酵,进而形成了最初的酒精,这也就是为什么东西方几乎同时在未做任何交流的情况下共同发现了酒这种东西。

而这些发酵过的食物还是被人吃下,吃着吃着就觉得吃的很美好,酒也就正式出现了...在殷商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利用微生物大规模的酿造酒饮了,周朝的时候甚至已经出现了和酒有关的官员。

只是这个时候的酒大多数都是传统的发酵酒,这种酒的度数其实是非常低的。简单地说,今天的人喝酒喝的是酒精纯度比较高的酒,但是古代酿造技术不够发达,酒里杂质很多,所以古人喝的其实是带着酒精的饮料。

如果真的因为喝这种东西醉掉,那才是真正的丢人了...

例如宋代的好汉们,他们聚在一起喝酒喝的其实不是白酒,而是“醪糟”,这种东西其实是糯米酿造而成的。酿造的工艺相当的简单,酒精含量特别低,小孩都爱喝。当时刚刚出现炒菜,这种东西甚至还被广泛的当作调味品使用。

而且古代的酒具相比现在要小得多,今天我们喝啤酒,可能对瓶吹,可能拿大杯子喝。但是古人,尤其是文化人对喝酒的讲究是很多的,他们要用专门的酒具,但是酒具的容量往往偏小。

另一方面,古代的度量衡和今天也不一样,西汉的一升是今天的0.3升,东汉则是0.4,唐代是0.6。

输入酒

法国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史书上的时间大约是在西汉时期的《汉武洞冥记》,其中有载:“瑶琨去玉门九万里,有碧草如麦,割之酿酒,味之醇酎。

”这个所谓的“瑶琨”位于古罗马帝国的西北方,大约就是在今天的法国,当时这里则属于高卢,后来成为了罗马帝国最重要的高卢行省。

而外高卢地区盛产大麦酒,罗马人的史书是这么记载这种酒的:“高卢人既不懂用葡萄酿酒,也不懂得橄榄树的果实可以拿来榨油,他们的酒就是腐烂的大麦制成的臭烘烘的液体。”

其实这种“液体”就是最早的啤酒,啤酒虽然度数不高,但是我们都知道喝啤酒是真的能喝醉的。

而且高卢人非常推崇高度酒,也就是纯酒,而当时的罗马人在宴会上宴饮的时候喝的其实都是过了水的“掺水酒”。

在罗马人看来,高卢人喜欢喝纯酒就是一种野蛮的象征。但是当这些啤酒走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之后,其反而成为了广受推崇的对象,甚至成为了罗马帝国向中国输出的主要贸易品之一。

这种啤酒在大汉也被称之为“瑶琨酒”,史书对其的记载是:“饮一合,三旬醒,但饮甜水,随饮而醒。”

当时的中国人喝酒都是一石一石的喝,但是这种酒喝一合就要醉了,醉了还要三旬才能醒,可见其酒精含量确实不低,当时的人们甚至还需要稀释了甜水之后才能喝的下去“瑶琨酒”。

当然不是说高卢人就比中国人更能喝,其实他们自己喝完了也醉,罗马人在史书里形容“高卢人整日都是醉醺醺的,我们必须要让他们学会喝水,他们之前认为喝水就是在服毒!”

可见其实当时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大家的酒精耐受性都不高,喝点“男人喝的东西”甚至还要兑水...

不过“瑶琨酒”在当时的中国却是非常高级的贡品,甚至只有朝廷命官才能喝“瑶琨酒”,汉武帝平日里也挺待见这玩意。

唐代时期,波斯人喝阿拉伯人酿造的酒品也开始大规模的流入中国。但是欧洲较早出现的葡萄酒,却直到明清时期才开始大规模的流入中国,比啤酒要晚了上千年。

至于蒸馏酒,这种东西其实也是在阿拉伯地区出现,只不过并非是在唐朝流入,事实上唐朝已经开始出现自己的初始蒸馏酒,例如“剑南烧”。

但是真正的高度蒸馏酒,其实是蒙古帝国的远征军从阿拉伯地区带回中原的,自此之后中国总算是真正出现了高度酒。

0 阅读:49

认知历史录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