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盛夏,河南商丘农妇李秀兰在烈日下独自耕作。突然,她的锄头触到了什么硬物,她小心地扒开泥土,土中竟埋着通体莹润的一颗“白菜”和一根“萝卜”。
她连忙放下锄头,用力把这两棵“蔬菜”揪出来。这两件雕刻工艺品做的也太逼真了吧,菜叶上还趴着两只栩栩如生的蝈蝈!
农妇很是新奇,把这两颗“蔬菜”清洗干净就悄悄带回家了。因为工艺特别精细,家人也特别喜欢,所以就摆放在堂屋的供台上做装饰。
没想到,这一摆就是十几年。
当这两件"田垄遗珍"在农家供桌上蒙尘十余年后,1993年河南省文物征集组在例行巡查中瞥见了它们。
老专家用绸布轻拭表面的刹那,象牙特有的温润光泽倾泻而出:菜叶上攀爬的蝈蝈须角纤毫毕现,萝卜根须的泥土质感几可乱真。
博物院当即启动紧急收购程序,用相当于当时城镇职工三年工资的800元,将这对无价之宝买下。
经精密测量,象牙白菜长度超过20厘米,采用整根象牙镂空雕刻,叶片自然翻卷的弧度精确到0.1毫米。
最令人称奇的是色彩渐变:从菜心嫩黄到叶尖牙白,竟完全依赖天然牙料的色泽过渡。
萝卜的胭脂红表皮逐渐晕染为雪白根茎,这种"窑变"般的色彩奇迹,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文物专家通过显微观察发现,蝈蝈翅膀的透明质感源自0.03毫米的超薄雕刻,相当于现代A4纸厚度的三分之一。
工匠在方寸之间运用透雕、链雕、立体圆雕等七种技法,将静态蔬果化作充满生机的微型生态:瓢虫甲壳上的星斑、蝈蝈后腿的锯齿状倒刺,无不印证着清代造办处"百工呈技"的巅峰水准。
但最令人费解的是其染色工艺:象牙密度极大,普通颜料很难渗透附着,古代匠人是怎么做到的?
为破解染色玄机,河南博物院联合中科院组成专项团队。现代激光光谱分析显示,红色区域含有辰砂与赤铁矿成分,绿色部分检测出孔雀石粉末,但这些矿物颜料如何与象牙有机融合仍成谜团。
实验证明即使用纳米技术注入颜料,也会在三年内氧化褪色,而古法染色的文物历经两个世纪仍鲜艳如初。
故宫档案中一段模糊记载透露线索: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造办处曾用南海珍珠粉混合茜草汁制作"永不褪色红"。这种将有机染料与无机介质结合的超前理念,或许正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随着最后一位牙雕传人离世,这些秘技已永远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正如文物专家感叹:"我们破解了青铜器的铸造秘方,却解不开这小小蔬菜的染色之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菜谐音"百财",萝卜暗喻"好彩头",蝈蝈鸣叫象征五谷丰登,子孙兴旺。
这对牙雕将农耕文明的精神图腾凝练于方寸之间:白菜叶片刻意保留的虫蚀痕迹,暗合"残缺即完美"的道家哲思;萝卜根须交错的造型,则隐喻着"盘根错节方成器"的处世智慧。
这种将日常果蔬与吉祥寓意结合的艺术表现,正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如今,这对牙雕作品已经成为河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还专门设立了单独展厅,其展柜湿度严格控制在50%±2%,光照强度不超过150勒克斯。
当游客隔着防弹玻璃惊叹时:"这白菜萝卜,看着比菜市场的还新鲜!"
而这对穿越200多年时光的"蔬菜",到底是怎么出现在田地里?以及它的技艺之谜,恐怕无人知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