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精神不朽——沉痛悼念黄旭华院士!2025 年 2 月 6 日,一颗璀璨的巨星悄然陨落,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同志在湖北武汉与世长辞,享年 99 岁。他的离去,让整个中华大地沉浸在悲痛之中,而他的精神,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生于 1926 年,幼时目睹了日军轰炸家乡的惨状,从此立下了“造船报国”的宏伟志向。他毅然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 50 年代末,面对超级大国的核威慑,中国决定研制核潜艇。黄旭华院士临危受命,隐姓埋名投身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核潜艇研制面临着诸多困难。技术封锁、资料匮乏、设备简陋……然而,这些都没有阻挡黄旭华院士前进的步伐。他带领团队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秤称量设备,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技术封锁中实现了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突破。
1970 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其性能超越美国首艘核潜艇,创造了世界核潜艇史上的奇迹。这一刻,黄旭华院士和他的团队让中国在海洋领域挺起了脊梁。
为了保守国家机密,黄旭华院士三十年未归故里。父亲临终未能见其最后一面,母亲直到 93 岁高龄才知儿子的事业。面对家人,他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份赤子之心,让无数人潸然泪下。他的妻子李世英默默承担家庭重担,直到婚后八年才得知丈夫的工作性质。他们的牺牲,不仅是个人家庭的奉献,更是一个时代科学家的集体缩影。
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62 岁的黄旭华院士坚持亲自上艇,成为全球首位参与深潜的总设计师。他说:“我是总师,我要对艇上 100 多人的生命负责。”面对未知风险,他以科学家的冷静与无畏,带领团队突破深海禁区,为中国核潜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写下铁证。这一壮举,彰显了他“用生命验证生命”的科研信仰。
黄旭华院士的贡献远不止于技术突破。他一生倡导“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多次回到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激励青年学子“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创新道路上勇毅前行”。他将人生概括为“痴”与“乐”——痴迷于核潜艇事业,乐在为国奉献的纯粹中。这种精神,已成为中国科技界的宝贵财富。
黄旭华院士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他的事迹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黄旭华院士这样的英雄,他们不图名利,只为祖国的繁荣富强默默奉献。
让我们共同缅怀黄旭华院士,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他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永放光芒,愿他的事业在我们手中继续传承。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将以他为榜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我们的一生,也应该属于祖国,属于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