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19-2020).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糖尿病地图第10版(2022). 糖尿病研究与临床实践, 2022.

悄无声息的代谢杀手正在蚕食着万千人的健康。糖尿病,这个看似平常的疾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约1.4亿人饱受困扰。更让人担忧的是,超过50%的患者尚未确诊,不知不觉间已成为并发症的高危人群。
血糖升高本身或许不会引发明显不适,却如同一把无形的利剑,日积月累地损伤血管和神经系统。当症状显现时,往往已是并发症的中晚期。

糖尿病并发症可发生在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五大慢性并发症犹如潜伏的暗礁,随时可能击沉健康的航船。
第一道暗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糖尿病损伤的首要目标之一。持续的高血糖环境会损伤视网膜血管,导致毛细血管渗漏、出血甚至闭塞。
初期几乎没有症状,患者看不出任何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视物模糊、黑影飘动等症状。若不及时干预,最终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失明。

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工作年龄人群致盲的首要原因。我国每年约有10万糖尿病患者因此失明,令人痛心。
唯有定期眼科检查才能及早发现病变。推荐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就进行眼底检查,之后每年至少检查一次。1型患者在病程5年后开始常规检查。
第二道暗礁:糖尿病肾病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过滤器,而高血糖环境会逐渐损伤肾小球滤过功能。初期肾小球滤过率反而增高,为肾脏的代偿阶段。

随后出现微量蛋白尿,这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若不加以控制,将进展为大量蛋白尿、肾功能下降,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尤为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肾病已成为我国终末期肾病的第一位原因。据统计,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肾病,且这一比例仍在上升。
早期肾病几乎无症状,只有通过尿蛋白和肾功能检测才能发现。这也是为何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的重要原因。

第三道暗礁:糖尿病神经病变
神经是人体的信号传导系统,高血糖环境下,神经纤维代谢异常,导致功能障碍甚至结构破坏。
最常见的是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表现为双侧"袜套样"或"手套样"感觉异常,如刺痛、麻木、灼热感等,症状多在夜间加重。
自主神经病变则可影响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引起胃轻瘫、直立性低血压、无痛性心肌缺血和神经源性膀胱等问题。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率随病程延长而增加,病程超过10年者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神经损伤一旦形成,完全逆转非常困难。
早期症状往往被患者忽视,以为是"年龄大了"或"劳累所致",延误了治疗时机。
第四道暗礁:糖尿病足
当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同时存在,下肢就成了高危区域。感觉减退导致创伤不易察觉,血供不足又使伤口难以愈合,形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足溃疡一旦发生,愈合困难且易反复。据统计,约15%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会经历足溃疡,而其中15-20%最终需要截肢。
每30秒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因足部问题而被截肢,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痛苦。
预防胜于治疗,日常足部自我检查和专业的足部护理至关重要。若发现足部皮肤温度、颜色变化或任何破损,应立即就医。

第五道暗礁: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与微血管并发症不同,大血管病变涉及心脏、脑部和外周动脉的粥样硬化性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心肌梗死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脑卒中风险增加2-3倍,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风险更是增加3-4倍。
更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常无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当出现症状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涉及多种机制,包括高血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综合干预是关键,不仅要控制血糖,还需要严格控制血压、血脂和体重,戒烟限酒,规律运动。
值得庆幸的是,只要早期发现,积极干预,大多数并发症是可预防的。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科学管理可以大大降低并发症风险。
精准的血糖管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基石。目标血糖值应个体化,一般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

血糖波动同样重要,过大的波动即使平均血糖正常,也会增加并发症风险。持续血糖监测系统的应用,使精准控制血糖成为可能。
生活方式干预不容忽视。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构成了糖尿病管理的基础。
科学用药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GLP-1受体激动剂或胰岛素等。
规律随访和系统筛查是发现早期并发症的关键。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并发症筛查。

糖尿病教育赋能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了解疾病、掌握监测技能、认识并发症表现,才能在健康路上走得更远。
当我们深入了解糖尿病并发症的机制和表现,就能理解"糖"之害不在一时的高低,而在于长期的损伤积累。血糖监测的意义,不仅是控制当下数值,更是为未来健康筑基。
生命的价值在于质量而非长度。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降低并发症风险,意味着保持生活质量,维护尊严和独立。健康不是生命的全部,但没有健康,生命将失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