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频发事故,小米SU7成了众矢之的,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
说白了,这事儿吧,看着简单,里面弯弯绕绕可多了去了!
先说说专家们是怎么说的,一大堆汽车安全专家跳出来,齐刷刷地喊: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这块儿,问题大了!
监管得严点儿,标准得提高!
他们可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找事儿,人家是真觉得这行业暗流涌动,风险巨大。
你看,不光小米SU7出事儿,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也翻车,还有那些新能源物流车,电池热失控,那叫一个吓人!
你品你细品,这可不是小米一家的事儿,是整个行业都得好好反思的问题。
然后咱们说说那场在湛江发生的SU7事故,官方报告清清楚楚:那火不是SU7自己烧起来的,是旁边一辆电动自行车先着火了,然后才连累到SU7。
可网上咋说的?
清一色“小米SU7自燃”!
这信息差,咋就那么大呢?
还是媒体为了流量,瞎起哄!
一个个标题党,恨不得把“小米SU7”四个字刻到骨头里。
你看看那些报道,几乎全是复制粘贴,就差没写上“小米必死”了。
电动自行车国标滞后,这才是关键问题,可谁去关心呢?
大家都忙着吃瓜,谁还管那些专业细节?
这就像一个大案子,侦探只盯着一个嫌疑人,而忽略了其他关键证据一样,荒唐!
接着咱们聊聊小米SU7本身。
这车,宣传那叫一个猛,什么“智能驾驶三年冲第一”、“赛车级极速”,听得人热血沸腾。
可现实呢?
事故频发,啪啪打脸!
你想想,用户本来就抱着超高期待,结果呢?
这落差,能不大吗?
再加上小米早期玩儿“盲订”,30%的订单都是没看到实车就下了,这用户情感投入,那可比普通消费者高多了!
一旦出事儿,“米粉”们跟质疑者干起来,那场面,啧啧,简直是腥风血雨!
粉丝经济这把双刃剑,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咱们把时间线捋一捋。
2025年2月,上海,SU7追尾,小事故;3月,安徽,SU7爆燃,大事故;4月,湛江,SU7“被”自燃,舆论爆炸;5月,北京,SU7充电桩故障自燃,再次引发恐慌;4月,广州,SU7撞车,车损严重,但人没事儿…… 这频率,这节奏,怎么看怎么不对劲!
最可怕的是,那次SU7 Ultra车主飙到300km/h的事儿,简直是大型翻车现场!
这宣传语“赛车级极速”,真不是开玩笑的,有人还真当真了!
说白了,就是用户对车辆性能的误解,加上部分用户的驾驶习惯问题,这锅,到底谁来背?
更让人担忧的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经介入调查了!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说明事情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了。
调查结果还没出来,但不管结果如何,这都给小米,也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咱们还得说一句,那300km/h的飙车事件,虽然跟车本身关系不大,但是这事件也从侧面反映了小米汽车的营销策略存在问题,高调宣传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小米SU7事故频发,这背后牵扯的问题复杂得很,咱们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给小米,也不能一味地为小米开脱。
安全,是全行业的责任,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这锅,谁也别想独自背!
小米汽车四大指南,小米车主看过来,第一,不要轻信小米广告,不管小米广告承诺多好,那怕以后说小米智驾百分之百安全,也不要信,因为命只有一条,出事后都是小米车主的责任,第二,不要和资本斗,你没那时间精力财力,出事后主动承认是自己的问题,第一时间把小米车围起来,制止其它人拍视频发网上,第三,第一时间上网给网友道歉,承认自己给小米带来了负面新闻,这样可以避免被米粉网上网暴造谣,什么限速超速了,什么喝酒睡觉了,什么车上和帅哥美女打闹了,那怕你带着手机,也会被人说肯定在聊天,看视频,打游戏,修改你的前任的前任的前任聊天记录证明[滑稽笑]第四,最重要的车内外悬挂要带破窗锤,小米失火没电车门打不开的,切记!
第一次造车,把不成熟的智驾和廉价的马力作为卖点,第一次造车,疯狂宣传,吹嘘速度是信仰,第一次造车,碰瓷国际几十年名牌车企。猴式营销必遭反噬
“经初步了解”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说法,至少可以暂时堵住舆论之口,阻止公众往SU7容易起火上联想。如果警方调查结果是电动车先起火继而引燃SU7,那自然皆大欢喜。如果警方调查结果证实是SU7自燃,这时就有说道了,网友不继续关注这件事,那就当这起自燃没有发生过;如果网友还继续关注,就说当时结论是初步了解,我并不是有意说谎。精妙就精妙想在这地方
“经初步了解”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说法,如果警方调查结果是电动车先起火继而引燃SU7,那自然没问题;如果警方调查结果证实是SU7自燃,这时就有说道了,网友不继续关注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如果网友还继续关注,就说当时结论是初步了解,我并不是有意说谎
一个公司投资几十家自媒体.法务部的人比抄袭部的人都多.能造这样的车已经不错了[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这几天看见自媒体水军吹智驾的文章少了很多了,集体沉默。
成也广告,败也广告,当初捧的又多高,摔的就会有多痛[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