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回事?高速路上的“智驾”警示牌,是怕谁“翻车”?
五一小长假刚过,不少小伙伴们都陆续踏上了返程的路。
可就在这时,眼尖的朋友可能发现了,不少高速路段都冒出了“慎用智驾”的警示牌,尤其是之前小米SU7出事儿的那段路,更是格外醒目。
这不禁让人心里犯嘀咕:难道是怕谁再“翻车”?
这“智驾”到底靠不靠谱?
说起这事儿,就不得不提那场让人揪心的小米SU7事故了。
3条鲜活的生命瞬间逝去,也把“智驾”安全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故发生后,相关路段的施工倒是完成了,锥桶、警示牌也撤了,但电子警示牌上“前方隧道,慎用智能辅助驾驶”几个大字,却像一记警钟,时刻提醒着过往的司机们。
可别以为只有这儿才这样,在安徽的其他一些路段,也出现了类似的警示语,比如“前方占道施工,关闭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非万能,安全驾驶靠自身”等等。
这架势,整得好像“智驾”成了洪水猛兽,恨不得让大家伙儿都绕着走。
那官方又是啥态度呢?
德上高速池州路段的高速大队和池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都发话了,意思很明确:能不用就尽量别用,安全第一!
交警蜀黍还说了,可别把“智驾”当成你开车玩手机的借口,出了事儿可就晚了。
专家们也纷纷站出来“泼冷水”。
清华大学汽车系的张博士就说了,这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虽然能识别交通标志,但也不是万能的,光线、天气啥的都会影响它的判断,尤其是在施工路段,那些临时的限速牌,它可能根本就识别不了。
还有汽车行业的分析师刘志超,直接点名批评一些车企,说他们把“智驾”当成最大的卖点,拼命宣传,甚至夸大其词,搞得好像有了“智驾”就能高枕无忧了。
独立汽车分析师白德也表示,不管车企把“智驾”吹得多么天花乱坠,它本质上还是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更不是无人驾驶。
话说回来,这“智驾”翻车的可不止小米SU7。
今年3月,理想汽车也因为辅助驾驶系统在高速上“掉链子”被车主吐槽。
据说当时一位车主开启了NOA功能,结果车辆没能识别出前方静止的车辆,直接来了个急刹车,差点追尾。
还有去年12月,广东一辆特斯拉Model 3在开启Autopilot后,直接撞上了施工路段的锥桶。
出了这么多事儿,监管部门也坐不住了。
北京交通管理局发布了新规,对智能网联汽车的道路测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交通运输部也发文,要求各地加强对高速公路运营单位的安全监管,增加警示标识和安全提示。
中国消费者协会更是直接喊话车企,让它们别再夸大宣传,忽悠消费者。
当然,光靠监管还不够,还得有标准。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就组织了一场关于智能驾驶安全标准的研讨会,希望能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规范“智驾”的发展。
说一千道一万,这“智驾”再智能,也只是辅助,开车最重要的还是得靠自己。
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话术给忽悠了,时刻保持警惕,安全才是王道!
咱就说,开车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踏踏实实握紧方向盘,比啥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