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记载,西晋有三位喜欢露富的富豪,羊琇、王恺、石崇:
琇,景献皇后之从父弟也;后将军王恺,文明皇后之弟也;散骑常侍、侍中石崇,苞之子也。三人皆富于财,竟以奢侈相高。
又因为《晋书》和《世说新语》等史料中,详细记载了石崇各种夸张炫富的事迹,且多次在与王恺斗富的比赛中胜利,所以,石崇被公认为西晋首富。
但石崇难以想象的惊人财富究竟如何而来,史书却没明确交待,给人感觉,他的钱真的是大风刮来的一样。
我们只能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来加以推测。

一、豪富,但绝对达不到豪横
唐朝房玄龄等人编写的《晋书》中,倒是给出了石崇致富的原因:
崇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行检。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
这是说,石崇非常聪明,但任性不检点。他在任荆州刺史时,靠抢劫远方的商客,才发财的。
但这显然站不住脚:
1、石崇是在晋惠帝司马衷290年继位后,才被任命为南中郎将、荆州刺史的。
但史书又记载,石崇和王恺斗富时,晋武帝司马炎曾拿出一棵珊瑚树给舅舅王恺助阵,却被石崇砸个稀碎,然后随手拿出数十棵更炫的珊瑚树出来。
也就是说,石崇早在290年以前,就已经是巨富了。
《晋书》的记载前后矛盾。

2、石崇绝对没有豪横到靠抢劫没人管而致富的程度。
他在调任南中时,曾经违规给王恺送过一只鸩鸟,就是“饮鸩止渴”的那种毒鸟,却被司隶校尉傅祗举报,鸩鸟被当街烧死,晋惠帝下旨宽恕了石崇。
这足以说明,当时的西晋远没有烂到地方刺史抢掠一方却无人敢管的地步,石崇虽然是豪富,但还达不到豪横。

二、交友很广
石崇的富,不单是体现在数量,更在于稀缺性。有句话最精准的描述了他的财富:
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
意思是,当时只要存在的音乐和美食,在他这都有。
如果单靠搜刮,食材也许能收集齐喽,但音乐这种有节操的文艺作品,恐怕就难了,石崇却都能收集齐全了。
这说明,石崇本人就很有文采,而且一定是交游很广,才能收集齐当世的音乐作品。
连音乐都能收齐,那其他有价值的奇珍异宝,自然更能搞到手。
史书中将当时屈节于当朝皇后贾南风的侄子贾谧的24个文人,并称“二十四友”。
二十四友基本代表了当时文坛的最高水平,其中不乏清廉刚正之士,而石崇能位列其中,这里面可供想象的空间很大。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一个能和一流文人称兄道弟的官员石崇,也是一个朋友众多、有沟通魅力的成功商人?

晋书还记载了石崇的一件事,说同为“二十四友”之一的刘舆和他哥哥在年少时,曾经被嫉妒他们的王恺骗到家中,准备活埋了他俩。
石崇得知后:
夜驰诣恺,问二刘所在,恺迫卒不得隐。崇径进于后斋索出,同车而去。
说石崇连夜骑马赶到王恺府上,径直闯入,将刘舆兄弟解救出来。
说他有点侠气、讲义气,不过分吧?

三、眼光独到
在政绩上,石崇并无多少表现,但记载的几件事,都隐约可见其独到的眼光和预判能力。
石崇的老爸石苞,是西晋开国重臣,位列三公,这份政治遗产其实就足够石崇臭屁的了。
而石崇本人又勤奋好学,做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只在恰当的时机表现自己,所以深受晋武帝的器重。
等290年晋惠帝继位后,石崇没有依附权臣杨骏,而是果断抱住皇后贾南风的侄子贾谧的大腿,又是一路开挂。
如果不是299年贾南风因为没有子嗣,而害了当朝太子,引出太子的老师司马伦和大狠人杨秀出来篡权,石崇可能会富贵而终。
而300年贾南风包括贾谧一族被司马伦、孙秀灭掉,石崇也只是被免职而已。
同时,他又不看好司马伦和孙秀,暗中与反司马伦的势力互通款曲,同样也没什么大错。
因为事实证明,司马伦、孙秀也只得瑟了一年就被灭了。
只是孙秀太狠了,完全是个疯子,不按规矩出牌,石崇才因爱妾绿珠得罪孙秀的由头而被杀。
这种抓时机、做预判的天赋,石崇从小就有。
石苞分家产时,就没分给石崇,因为他说:
“此儿虽小,后自能得。”
意思是,石崇虽然是最小的一个儿子,将来却能自己凭本事挣得家业。

石崇做官的水平,跟他老爷子石苞可差得太远了,完全谈不上是个权臣,但肯定是重臣。
单纯靠腐败、搜刮或者抢掠,是撑不起西晋首富这个头衔的。
所以,推测他一定是凭自己的本事,经营了什么生意。
天资聪明,有人格魅力,特别喜欢学习,能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官场上进退自如,还能清晰地把握时势......
怎么看,石崇都是做生意的好材料。
石崇斗富,完全是在晋武帝眼皮底下默许的、一场体现“太康之治”的盛世表演。
可能只有那个绿珠,是他人生唯一难以解释的Bug吧。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有人将绿珠称为古代第一美女,那么聪明和老练的石崇,居然死也不肯将她送给孙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