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茶人
1. 刘峻周
刘峻周(1870~1941)茶学家。广东人。曾在浙江宁波任茶厂厂长。后应俄国茶商波波夫之邀,赴格鲁吉亚帮助该国发展茶叶生产。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随带中国茶种茶苗和十余名工人到达巴统,至1900年发展茶园150公顷,建立小型茶叶加工厂两座,成为格鲁吉亚茶业创始人之一。由于他对发展格鲁吉亚茶业的贡献,1909年荣获“斯达尼斯拉夫”三等勋章;1912年在彼得堡举办的“俄罗斯亚热带植物展览会”上,他制成的茶叶获得展览大奖。他在苏联工作满30年之际,苏联政府授予他“劳动红旗勋章”。1924年离开格鲁吉亚返回广州。
2. 张宗祥
张宗祥(1882~1965)书法家、金石学家。西冷印社第一任社长。精通中医。一生嗜茶。在《铁如意馆碎录》卷七《纪茶》一文中,认为茶是一种健康饮料,又是一味防治疾病的中药。生前藏有清乾隆团茶一饼,用以消食解醉。
3. 马一浮
马一浮(1883~1967)当代诗人、书法家。浙江绍兴人。曾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久居杭州。喜饮龙井茶,最爱喝云南陀茶。马氏自制茶具,善烹茶。品茶“入仙”,爱将品茗、吟诗和禅联在一起。饮茶独特。孙晓泉《马一浮的饮茶艺术》载:“例如紫砂壶中的‘茶锈’,他美其名曰‘茶山’……他说,有了茶山,水更清,味更纯,如此而已。”
4. 胡浩川
胡浩川(1896~1972)茶叶专家。安徽六安人。1920年毕业于安徽省立茶务讲习所,1921年赴日本静冈茶叶实验所学习制茶技术,1924年回国。1924~1949年历任上海园林场技佐,上海商品检验局技士,安徽祁门茶叶改良场场长,安徽省茶叶管理处副处长,财政部贸易委员会皖赣茶叶办事处专员,皖南农林实验场场长,复旦大学茶叶系教授、主任,茶叶研究所主任。从事茶业检验、管理、经贸、教育、科研等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筹建中国茶叶公司,并任总技师,兼任计划处处长和技术室主任。主持制定全国茶叶产销计划,茶叶收购、加工和出口标准及技术规程、规章制度等。1933~1934年与吴觉农合写《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祁红复兴计划》,专著有《祁红毛茶怎样复制》,撰写学术论文《茶类检验》、《茶树虫害》、《古代塞外之茶业贸易》等十余篇。
5. 吴觉农
吴觉农(1897~1987)茶叶专家、农业经济学家。原名荣堂,更名觉农。浙江上虞人。浙江农业高等学校毕业。1919~1922年留学日本,学习茶叶专业。回国后,参加中华农学会,先后任司库、总干事、副理事长等职。1930年进上海商品检验局,倡导复兴茶业。1934~1935年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尼、英国、苏联等国家考察茶业。1938年作为代表签署中苏间第一个以茶叶为主要商品的易货协定。1940年在复旦大学农学院创办中国第一个茶叶系(科),兼任教授、主任。1941年到浙江衢州万川建立东南茶叶改良总场,后在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成立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兼任所长。1949年5月应邀去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随后任一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五届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农业部副部长并兼任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为恢复和发展中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做了大量工作。1978年后,仍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的身份,积极参加各项茶叶学术活动和茶区考察,提出减免茶叶出口税收,发展大叶种优质红碎茶,适应国际茶叶发展需要等建议。有著译300余万字。主持编译《茶叶全书》以及《印度、锡兰之茶业》、《荷印之茶业》等考察报告;主编《茶经述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等专著,其代表作已选编成《吴觉农选集》。毕生从事茶业,被誉为“当代茶圣”。
6. 冯绍裘
冯绍裘 (1900~ )茶叶专家。湖南衡阳人。1923年毕业于河北省保定农业专科学校,1924~1932年在湖南安化茶叶讲习所和湖南私立修业学校任教。
1933~1934年任江西省修水实验茶场技术员,主持“宁红”初制、精制试验研究。次年仿照锡兰立普顿红茶,制成橙黄白毫(BOP)红碎茶。1935~1937年在安徽祁门茶叶改良场,对“祁红”叶底乌暗的难题进行试验研究,写出《叶绿素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研究报告;参考引进制茶机械,设计成红茶机械设备,改变手工制茶的落后状况。在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负责红茶分级实验,制定分级标准样供茶区参考实行。1938年在湖北恩施筹建恩施茶厂,生产红茶、绿茶,行销国内外。同年秋调中国茶叶公司,去云南调查,参与创制“滇红”。1947年筹建湖南群力机械制茶实验厂。1948年任湖南省茶叶公司经理。1950~1954年任中南区茶叶公司副经理兼产制室主任和汉口茶厂厂长。1954~1975年任湖北省茶叶公司总技师。曾任中国茶叶学会一、二届理事,第三届顾问,任湖北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
7. 蒋芸生
蒋芸生(1901~1971)园艺学家、茶叶专家。江苏涟水人。1925年留学日本,在千叶高等园艺学校毕业。回国后,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教授,后历任南通农学院农科主任,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园艺系主任,福建农学院教务主任,福建园艺试验场场长。1941~1949年在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任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兼茶树栽培组组长;1946年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园艺系主任;1952年负责筹建浙江农学院茶叶专修科,1956年改为茶叶系,先后任科、系主任,同年筹组浙江省茶叶学会并任第一届理事长;1958年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任所长;1960年任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对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园艺学和茶学均有较深造诣。主持编写了《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等教材。撰有《薰花花卉栽培》、《茶园杂草名录》等著作,并撰写了学术论文《光照强度对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的研究》、《今后茶叶研究的方向》等。
8. 方翰周
方翰周(1902~1966)茶叶专家。安徽款县人。1920年毕业于安徽省第一茶务讲习所。1927年赴日留学,攻读制茶技术。1930年回国后,担任上海、汉口、青岛等地商检局技正,负责出口茶叶质量检验。1935年到江西“宁红”茶区的修水县和“娶绿”茶区的娄源县创建茶叶改良场,任主任兼江西省茶叶公司专员。任职期间,从事茶叶商检、科研工作,并筹建一批实验茶厂和茶场。1940年创办江西省娄源茶业职工学校,任校长。1949年10月调武汉,参加筹建中南区茶叶公司,中南区各省、市茶叶公司。1950年调北京,在中国茶叶总公司任茶叶产制处处长,后任生产企业处处长。1958年在商业部茶叶局任加工处处长兼茶叶技术室主任,1961年任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总公司茶叶总技师。长期担任全国茶叶收购标准、毛茶和精制茶标茶准的制定工作,主持制定茶叶标准、价格、品质系数体系,为建立现代茶叶工业作出可贵贡献。
9. 王泽农
王泽农 (1907~1999)茶叶专家、教授。江西娄源人。1927年北京农业大学肆业。1931年上海劳动大学毕业,1937年在比利时颖布露国家农学院毕业,授予农业化学工程师。1938年回国后,参加筹建复旦大学农学院,任茶叶组教授、茶叶专修科主任;参加筹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并任研究员、第一任化验组长;还任南通、中正、南京等农学院、江西农专教授。1952年到芜湖安徽大学农学院,1954年随安徽农学院独立建院迁至合肥,任安徽农学院教授、教育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茶业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茶叶生物学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曾任中国茶叶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二、三届理事长,四、五届荣誉理事长;中国农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理事,四、五届荣誉理事,中华茶人联谊会顾问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长期从事茶叶教育、茶叶科学研究,是中国茶叶生物化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发明从陈变茶中提取咖啡碱的灼烧法。1949年后,主持和指导“微量元素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茶叶品质理化审评的研究”等课题,主持研制的茶叶光电拣梗机获得省、部科技成果奖。曾五次主编《茶叶生物化学》全国高校通用教材,编著《茶叶化学》、《茶叶生物化学原理》等理论书籍,撰写科技论文《武夷山岩茶土壤》、《综述茶叶保健功能》等40余篇,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主编,翻译苏、日、英等国家茶叶生物化学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