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二人口大国,喊了十年的“印度制造”,最后成了一场笑话。莫迪政府砸下230亿美元,豪言壮语要取代中国,结果呢?目标完成率连四成都不到,补贴发出去的不到十分之一,产业链还是靠中国供血。喊得响,做得烂,印度这次把自己坑惨了。印度媒体已经给出了最终定论——“令人沮丧的失败”。四年时间,1700亿人民币,换来的是一地鸡毛。现在,外资开始撤离,印度制造梦碎,莫迪的豪赌彻底收场。
2014年,莫迪提出“印度梦”,要让印度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2021年,印度政府推出“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拿出230亿美元补贴14个关键行业,吸引全球企业到印度建厂。按照计划,到2025年,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要从13%提升到25%。企业只要完成生产目标,就能拿到现金奖励。富士康、信实工业等750家企业签约,莫迪信心满满地喊出“印度要成为下一个中国”。现实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2024年10月,统计数据显示,参与企业的目标完成率仅为37%,政府承诺的230亿美元补贴只发出去17.3亿,不到预算的8%。更讽刺的是,这笔补贴的94%都流向了制药和手机制造,而这两个行业严重依赖中国原材料和技术支持。
与此印度经济增速放缓,外国投资者开始撤资,转投中国市场。印度繁琐的行政审批、政策反复无常、隐形成本高企,企业怨声载道。富士康和信实工业的工厂因为政府拖延补贴,现金流濒临断裂。一家食品公司明明超额完成生产目标,却因为“未达投资门槛”拿不到补贴。印度官员自己都承认:“这套规则,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更离谱的是,印度一边想发展制造业,一边又对中国技术人员的签证设限。2020年到2024年,印度给中国公民发放的签证数量从20万暴跌到2000份,导致大量中国进口设备无人操作,工厂直接瘫痪,损失超过150亿美元。这场操作,彻底把自己玩崩了。
莫迪政府的计划,听起来雄心勃勃,实际执行却漏洞百出。印度的基础设施根本支撑不起制造业扩张,电力供应不稳定,交通运输落后,土地审批复杂,企业光是拿到建厂许可就要熬上几年。劳动力虽多,但技能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设备买来了,工人不会用,企业不得不高薪聘请外国工程师,结果印度政府又对技术人员签证设限,直接把自己的产业链堵死。政策朝令夕改,企业投资需要稳定环境,而印度的官僚体系让人头疼。一家公司可能要跑几十个部门盖章审批,稍有不慎,还可能陷入腐败陷阱。企业要搞生产,先得和政府斗智斗勇。
印度想吸引外国投资,但现实是,外资正在加速撤离。2024年10月以来,外国投资机构开始大规模抛售印度资产,转而增持中国股票。核心原因是印度的营商环境太差。法律体系复杂,税收政策变化无常,企业经常面临额外的隐性成本。跨国公司在印度经营多年,最后却因“政策变更”被追缴巨额税款,搞得苦不堪言。工会势力强大,劳工纠纷频繁,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而中国产业链完善,政策稳定,投资回报率更高,吸引力远超印度。
印度政府喊得震天响,说要打造“印度制造”,但实际上,印度的制造业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比想象中更高。以手机制造为例,印度虽然吸引了富士康、纬创等代工厂,但核心零部件——芯片、显示屏、电池,大部分都来自中国。没有中国的供应链支持,印度的手机工厂根本运转不起来。印度的制药行业也是如此。印度号称“世界药房”,但所需的原料药有70%以上依赖中国进口。没有中国的供应链,印度的药厂根本开不了工。所以,印度一边喊着要摆脱中国,一边却不得不依赖中国。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最终让自己陷入了困境。
面对这场失败,印度政府已经决定终止PLI激励计划,意味着这场豪赌正式落幕。莫迪的“印度制造”计划,虽然还在嘴上坚持,但现实已经证明,印度短时间内根本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与此印度经济增长放缓,外资流失,股市震荡,企业信心受挫。印度的制造业,依然卡在基础设施薄弱、政策不稳定、产业链不完整的困境中,短期内难有起色。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如果不彻底改革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改善劳动力素质,未来的制造业发展仍然举步维艰。
印度想复制中国的成功经验,但真正的问题是,它并没有做好成为“世界工厂”的准备。喊口号容易,实干才是关键。基础设施不行,政策不稳定,产业链不完整,营商环境混乱,光靠砸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更何况,印度一边想吸引外资,一边又搞保护主义,对中国企业设限,结果就是把自己的路堵死了。莫迪政府如果真的想让印度制造崛起,就得先把自己的短板补上,而不是一味地喊口号、画大饼。否则,再砸1700亿,也不过是重蹈覆辙罢了。1700亿砸下去,换来的是一地鸡毛。莫迪当初信誓旦旦要超越中国,如今却发现,连产业链的一角都撼不动。问题来了:印度到底是要搞“印度制造”,还是只是想“画大饼”给自己看?如果连基本的供应链都离不开中国,那“取代中国”这件事,还能怎么继续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