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燕王朱棣还在其封地北平潜邸时,他麾下的众多将领中,就属朱能和张玉最有能力,堪称其左膀右臂。据《明史》记载,张玉足智多谋,朱能骁勇善战,且二人在诸将中年纪最少。史载,朱能身长八尺,性雄毅,豁达大度,在家中孝敬长辈,在军中善待士卒,甚得军心。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着手削藩。因新帝削藩而挑起内战,引发朱明宗室之间的内战。在“黑袍妖僧”姚广孝的策动下,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从战事初起时朱能就追随燕王北攻南伐 ,忠心耿耿地替燕王冲锋陷阵,奋不顾身与南军厮杀,并在整个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最早是朱能、张玉率精兵夺取北平九门。建文二年(公元1400) ,燕王朱棣亲率的燕军在东昌府被南军杀得大败亏输,朱棣本人也被南军层层包围,情况危殆异常,要不是朱能率剽悍的“朵颜三卫”蒙古铁骑冒死冲阵,保护燕王冲出重围,那也就没有后来的明成祖了。
在整个靖难之役过程中,燕军多次失利,大将张玉、王真、谭渊等人先后战死。每当危急时刻,朱能总是率军驰援,多次以破竹之势击溃优势明政府军 (亦称南军),重振燕军士气。

大将王真阵亡后,燕军士气受挫,将士皆胆怯畏战,诸将建议燕王及早退兵止损,以保存实力。(铁马冰河wu作品 )唯独朱能拔剑而起,高声说:“汉高祖十战九败,最终仍能夺取天下。如今我们连连获胜,怎能因为小小挫折便撤军北归,向他人俯首称臣呢”?!燕王也叱责众将怯懦,众将遂不敢再提撤兵之事。
经4年艰苦征战,燕军终于打过长江,占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靖难成功,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亦称永乐大帝。朱能因为战功卓著,被封为成国公,并加封太子太傅。

朱能虽然成为上卿,位极人臣,却从不因权势煊赫、大富大贵而骄横跋扈,而且他一如既往体恤部下,爱兵如子,在朝中、军中威望极高,是一位深受军民拥戴的将帅。
据《明史·朱能传》、《国朝献征录》等史料记载 ,永乐四年(1406),安南(今越南)军队入侵大明边关,捣入广西境内,围攻邕州(今南宁),明成祖命朱能任征夷将军,讨伐交趾(安南,越南)侵略军。当明军跋涉千里行至广西境内时,远在南京的明成祖朱棣总觉心惊肉跳,坐卧不宁,他对左右侍臣说:“朕夜观天象,西帅有忧,难道要应在朱能身上?凭朱能的才干足以荡平寇兵,但朕担心他不适应南方的暑热烟瘴气候”。

明成祖夜观星象,预知率军远赴西南征战的将帅会发生不测之祸,心中惴惴不安,对心腹之臣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果然,十余天后,从岭南地方传来了征夷将军朱能的死讯。原来,他率领征夷大军辗转抵达广西龙州时,或因瘴气侵袭,或因水土不服,一代名将毫无预警地突然患病去世了,殁年仅37岁。

明成祖跟高参、奇僧姚广孝学习星象、谶纬之术 ,颇有所得, 他夜观天象,预知“西帅有忧”,没想到果然应在率军西征的大将朱能身上,更没想到的竟是性命之忧!
明成祖惊闻噩耗,大为悲恸,他亲书祭文,哀悼这位身经百战、立下显赫功勋的护国大将军,为此他罢朝5日,率众大臣公祭朱能 ,还下诏追封朱能为“东平王”,谥号“武烈”,配享太庙。



【配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