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战友介绍我去工地搬砖,没想到工地老板是我初中同学

铁血青春 2024-12-11 16:35:45

我叫徐长山,1962年出生在江苏徐州铜山县一个农民家庭。1980年12月应征入伍,在工程兵部队服役。那时候,能当兵是村里人最羡慕的事。

部队生活很苦,但也让我学到了不少本事。白天除了训练,就是帮驻地修路、盖房。1985年,我已经是班长了,成了技术骨干。本想继续在部队发展,但家里突然来信,母亲患了重病,需要长期治疗。作为家中独子,我不得不申请提前转业。

回到地方后,凭着在部队学的技术,我进了徐州机床厂当钳工。那时候国企还不错,每月工资够养家。1986年,我还娶了同村的马秀兰为妻,第二年有了儿子。日子虽然不富裕,但过得踏实。

可是到了1992年初,形势急转直下。机床厂订单萎缩,开始大规模裁员。我因为是后来的,又没什么关系,很快被列入下岗名单。拿着一万多的补偿款,我的心情很复杂。

那段日子特别难熬。妻子在村头开了个小卖部,一天才挣几块钱。儿子上小学了,各种费用压得喘不过气。我骑着自行车满城市找工作,但到处都是"不招人"的牌子。

七月的一天,老战友魏德山来家里串门。他在建筑工地当小包工头,知道我的情况后说:"老徐,要不来工地试试?现在徐州开发区到处都在建楼,缺人得很。"

我有点迟疑。在部队时虽然干过工程活,但直接去工地还是第一次。可一想到家里揭不开锅的日子,也顾不上面子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跟着魏德山去了工地。刚到工地,就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这不是老徐吗?"

抬头一看,负责施工的工头居然是我初中同学戴沪生。他比我早一年毕业后就跟着叔叔学建筑,这些年已经在工地摸爬滚打十多年了。

"你小子不是在机床厂吗?怎么......"戴沪生话说一半就明白了。他拍拍我的肩膀:"行啊,跟着我干。你在部队修过工事,对这活儿上手应该快。"

刚开始几天确实很难熬。搬砖、和灰、打钢筋,样样都要干。但我没喊苦,反而把部队里学的技术慢慢用上了。一个月后,戴沪生让我当了小组长,负责管理十几个工人。

工地的日子虽然辛苦,但收入确实比以前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直到太阳落山才收工。渐渐地,我开始研究图纸,学习新工艺。戴沪生也经常指点我,教我工程预算和管理的知识。

1994年春天,戴沪生承包了一个新楼盘,让我当了工地主管。我知道这是机会,拼命学习,没日没夜地钻研。那段时间,经常是白天跑工地,晚上看建筑规范,连做梦都在想着工程进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1996年,我已经能独立管理一个工地了。1997年,在戴沪生的支持下,我和几个老搭档合伙承包了一个小区的建设项目。

记得开工那天,我特意请了当年机床厂的几个老同事来坐坐。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想起当年下岗时的迷茫,感慨万千。人生就像盖房子,需要一砖一瓦稳扎稳打,也离不开贵人相助。

如今的徐州,到处都是新楼盘。有时路过机床厂旧址,看着那片已经改建的商业区,我总会想起那段艰难却充满转机的岁月。命运的转折往往就在不经意间,关键是要抓住机会,永不言弃。

岁月荏苒,沧海桑田。但那些在人生低谷中伸出援手的战友、同学,永远都值得珍惜。就像老戴常说的:"人这一辈子,没什么比患难见真情更难得的了。"

0 阅读:3

铁血青春

简介:回忆往事,抒写当前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