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3》
王洁,张剑.《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与精准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宫颈癌诊疗指南2023》

癌症这东西,光是听名字就让人头皮发麻,像是遇见了一个不讲道理的恶霸,谁都不想碰上它。
但偏偏它就像个潜伏在暗处的影子,一旦被发现,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完了,这下是不是没救了?”

其实啊,癌症也是有“脾气”的,有的凶得像猛虎,一发现就已经横冲直撞,弄得人措手不及;有的呢,就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虽然有点危险,但还没长大,捏住它的把柄,还是能控制住的。
今天咱们要聊的就是癌症的三个“阶段”:原位癌、微浸润癌、浸润癌。
到底哪种能治好?医生的回答很干脆——能早发现的,基本都有救。

原位癌:癌症的“婴儿期”
原位癌听起来挺吓人,但其实它还不算真正的恶性肿瘤,或者说,它只是恶性肿瘤的“起点”。
简单点讲,它就像是一个恶作剧的小孩,还待在家里(上皮层),还没学会翻墙出去祸害邻居(周围组织)。
拿宫颈癌来说,很多女性做宫颈TCT检查,医生说发现了“CIN3级”或者“原位癌”,这时候别慌,这意味着癌细胞还老老实实待在宫颈表层,并没有钻到更深的地方。
只要及时处理,比如做个锥切手术或者直接切掉病变部位,基本上就能一劳永逸,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

原位癌的好处就是,它几乎不会转移,只要发现得早,该切的切,该治疗的治疗,治愈率几乎是100%。
但问题是,它没啥明显症状,很多人等到身体“有感觉”了,可能就已经不是原位癌,而是更进一步的微浸润癌甚至浸润癌了。
微浸润癌:刚学会“越狱”的坏孩子
微浸润癌,顾名思义,就是癌细胞刚刚学会“越狱”,从原来的地方钻到下一层组织里去了,但还没跑远。
一般来说,这种癌细胞的“逃跑”距离不会超过0.5毫米,就像是小偷刚翻过围墙,还没来得及跑出院子。

这个阶段的癌症,依然是个“可控的淘气鬼”。很多情况下,医生还是可以通过手术把它彻底清除掉,甚至连化疗、放疗都不一定需要。
以宫颈癌为例,早期微浸润癌的患者如果子宫还想保住,医生甚至可以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案。
但微浸润癌的危险在于,它已经开始尝试“突破边界”了。如果放任不管,它很可能会发展成更严重的浸润癌,甚至进一步扩散。
这个阶段的癌症,依然算是“早发现早治疗,胜算很大”的情况,但拖久了就不好说了。

浸润癌:已经开始肆意妄为的恶霸
浸润癌,就是癌细胞彻底冲破了原来的“老窝”,开始向更深处侵袭,甚至可能跑到血管、淋巴系统里,准备四处作乱。
这时候,癌细胞就不再是“待在家里”的小混混,而是已经学会了打劫、抢地盘,甚至可能在别的地方开“分店”,也就是发生远处转移。
浸润癌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它到底跑出去了多少。如果只是刚刚进入浸润阶段,还没来得及扩散,医生可能还能通过手术把它连根拔起,之后再配合放疗、化疗,尽量减少复发的可能。
但如果癌细胞已经在全身“安营扎寨”,那治疗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以肺癌为例,早期的浸润癌如果能手术切除,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以上。
但如果等到癌细胞已经转移,比如跑到脑子里、骨头里,那治愈的希望就很渺茫了,更多是通过治疗延长生命、减轻痛苦。

癌症早期发现,才是“能治好”的关键
很多人一听到“癌”字就觉得是绝症,但早期癌症的治愈率是非常高的。比如乳腺癌,0期(原位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I期(早期浸润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能达到90%以上。
但如果拖到晚期,生存率就会大打折扣。

问题是,很多癌症的早期根本没啥感觉。宫颈癌早期可能只是偶尔白带多一点,肺癌早期可能只是偶尔咳嗽两声,胃癌早期可能就是饭后有点胀气。
这些症状,谁平时没有过?靠“感觉”来发现癌症,往往已经是晚了。
真正靠谱的方法,还是定期检查。宫颈癌有TCT筛查,肺癌有低剂量CT,胃癌有胃镜……这些检查并不是浪费钱,而是“买一个安心”。
因为一旦真的发现癌症,早期发现和晚期发现的区别,就相当于“捏死一个蚂蚁”和“打死一只老虎”。

医生的忠告:别等身体“报警”了才去看病
很多人平时不去医院,等到身体“报警”了才着急去找医生。
但问题是,很多癌症的警报响起来的时候,已经是“火烧眉毛”了。比如肝癌,早期基本没症状,等到肚子疼、黄疸出来了,往往已经是晚期。
再比如胰腺癌,很多人一开始只是觉得背疼,结果一查已经扩散。
所以啊,别想着等身体出问题了才去检查,真正聪明的人,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就去做体检。
你每年花几百块做个检查,可能就能避免几十万的治疗费,最重要的是,还能多活几十年,这买卖怎么算都划算。

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拖延。原位癌、微浸润癌、浸润癌,关键不在于它们哪个更好治,而在于你能不能在癌细胞“刚冒头”的时候就发现它。
这才是医生最想告诉你的话。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